包含标签 计算机概述 的文章

这是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我们复刻了它

HDMI 2.2官宣!7年了 第一次重大升级

之前有消息称,HDMI规范将在CES 2025期间发布新版本,预计命名为HDMI 2.2,现在终于得到了官方证实。

HDMI许可管理公司发给媒体的一封邮件中确认,HDMI论坛将会在当地时间1月6日10点(北京时间7日2点),正式发布新版HDMI 2.2.

邮件还透露,HDMI 2.2将会带来更高带宽,只是没有提及具体数字。

![]()

HDMI 2.1版本还是在2017年发布的,2022年升级了一个小版本HDMI 2.1a. 它们的最大带宽都是48Gbps,支持4K144、8K30高清视频传输,加上DSC技术最高可达10K120.

相比之下,DisplayPort 2.1a标准的最大带宽已经高达80Gbps,只不过落地速度不够快,RTX 40系列甚至都不支持DP 2.0,希望RTX 50系列能够跟上DP 2.1a.

当然,无论是RTX 50系列还是RX 9000系列,都不可能直接上HDMI 2.2,得等再下一代了。

![]()

原文链接:https://news.mydrivers.com/1/1023/1023152.htm

硬盘的基本知识与选购指南

刚刚搬了一个关于内存条的文章,还有一篇关于硬盘的。

1.3.5和2.5英寸

硬盘的英寸,不是指外壳的尺寸,而是硬盘盘片的直径尺寸。 无论是 2.5英寸的硬盘还是 3.5 英寸的硬盘,都是使用 SATA 接口。 1.1 3.5英寸 3.5 英寸的硬盘在 1984 年就已经诞生,直到在 1991 年出现首款容量为 1GB 的机械硬盘,3.5 英寸硬盘开始成为标准规格。 3.5 英寸硬盘的主流长度为 147mm ,宽度为 102 mm ,厚度为 26 mm ;不同产品的尺寸可能略有差别,但螺丝孔距基本一致。 3.5 英寸的硬盘大部分都是机械硬盘,所以其厚度和盘片数量有关。 1.2 2.5英寸 由于 3.5 英寸硬盘的尺寸比较大,因此在 1989 年就有厂商推出了 2.5 英寸的硬盘。 因为 2.5 英寸硬盘具有尺寸小、轻便和不需要太大的供电的特点,所以在其诞生后的 30 多年时间里一直都是笔记本电脑和移动设备的主流规格。 2.5 英寸硬盘的主流长度为 100mm ,宽度为 70 mm ;其厚度则有多种规格:5mm,7mm,9.5mm,12.5mm,15mm,大部分笔记本电脑都是只兼容 7mm 厚度的 2.5 英寸硬盘。 后来,固态硬盘开始占领 2.5 英寸机械硬盘的市场,在同样的空间内做到了与机械硬盘相同甚至更大的容量。 于是 2.5 英寸硬盘同时存在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其也兼容大多数设备。2.机械和固态

固态硬盘的速度比较快,适合作为系统盘和游戏盘来使用;但因为其损坏后难以修复所存储的数据,所以建议将重要的数据备份到机械硬盘。2.1 机械硬盘 机械硬盘简称 HDD,是比较传统的存储方式;虽然其速度远不如固态硬盘,但是硬盘损坏后能比较容易修复所存储的数据。 2.1.1 CMR和SMR CMR 使用的是垂直式磁记录技术,又称垂直盘。 SMR 使用的是叠瓦式磁记录技术,又称叠瓦盘。 SMR 是基于 CMR 发展出来的一种技术,虽然提升了容量,但是也降低了寿命和读写性能,因此除了特定的读写场景之外,不建议购买。 一般来说,只要商品页上没有明确标记为 CMR ,一般可以认为是 SMR . 提示:目前市面上几乎所有 2.5 英寸的机械硬盘都是叠瓦盘;部分旧硬盘可能是垂直盘,但旧硬盘的性能和寿命可能也好不了多少。 由于 2.5 英寸的机械硬盘在性能上远差于固态硬盘,且在价格和数据安全性上也没比固态硬盘好多少。 因此,建议使用固态硬盘替代 2.5 英寸的机械硬盘,重要数据可以通过网盘或 3.5 英寸的外置机械硬盘(垂直盘)等方式来冷备份。 2.1.2 转速 机械硬盘的转速一般有每分钟 5400 转和每分钟 7200 转。 转速大的,读写大文件更快,一般也更贵。 转速小的,不易发热,价格便宜,也能满足日常普通使用。 2.1.3 知名品牌及型号![]

2.1.4 空气盘和氦气盘 厂商一般不会标注空气盘,如果商品详情页没有写是氦气的,基本都是空气盘。 氦气盘会有更好的温度和噪音控制,但损坏后难以恢复数据,因此注重数据安全的建议选择空气盘。2.2 固态硬盘 固态硬盘简称 SSD,数据存储在闪存颗粒中。 固态硬盘的优点是尺寸小、读写速度快、没有噪音、抗震能力强;缺点是发热严重、闪存颗粒有寿命上限、损坏难以维修。 固态硬盘的好坏一般根据主控和闪存颗粒来判断。2.2.1 闪存颗粒

Flash 闪存颗粒分为SLC、MLC、TLC、QLC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固态硬盘都是 TLC 或 QLC 闪存颗粒,选购时建议 TLC 的。 买固态硬盘时,尽可能选择能生产闪存颗粒的厂家:三星、凯侠、西数、海力士、镁光、solidigm、长江存储(致态)。2.2.2 尺寸大小![]()

如上图所示,早期使用 SATA 接口的固态硬盘,为了能兼容 2.5 英寸机械硬盘的硬盘槽,所以其"外壳"尺寸大小和 2.5 英寸机械硬盘的一样。 后来,随着固态硬盘的普及,笔记本电脑的主板上几乎都是 M.2 接口的硬盘槽。 ![]()

如上图所示,M.2 接口的固态硬盘,根据宽度和长度分为:2230、2242、2260、2280、22110 ,目前 2280 是最常见的规格。 ![]()

如上图所示,M.2 接口的固态硬盘(2230、2242、2260、2280规格),也可以通过转接盒,在一些老旧设备的 SATA 接口上使用。3.协议、总线和接口**3.1 简介 协议(protocol):相当于设备的语言,不同设备之间的协议只有相同或相容,才能进行通讯、达成有效的数据传输。 总线(Bus):电脑主板上不同设备之间交互数据的通路(线路)称之为总线;总线在单位时间内能传输的数据量称之为总线的带宽。 接口(interface):硬盘想要和电脑的其他元器件交互数据,除了需总线作为媒介、协议作为沟通之外,还需要物理接口让硬盘能接入。 目前,常见的协议类型有:AHCI 和 NVMe ;常见的总线类型有:SATA 和 PCIe ;常见的接口类型有:SATA 和 M.2 3.2 接口的兼容图示**

![]()

如上图所示,SATA 接口的硬盘,只能使用 SATA 总线和 AHCI 协议。 M.2 接口的硬盘,既可以使用 SATA 总线和 AHCI 协议,也可以使用 PCIe 总线和 AHCI 协议,还可以使用 PCIe 总线和 NVMe 协议。 注意:M.2 接口最早是在 2014 年英特尔 9 系列的高端主板上才开始支持;所以选购固态硬盘一定要看主板是否兼容。 目前 14 寸笔记本只有一个 M.2 硬盘槽,15.6 寸以上的笔记本大多数有两个硬盘槽,部分新款机型是双 M.2 硬盘槽,早期的笔记本是 M.2 + SATA 硬盘槽。3.3 SATA接口概述![]()

如上图所示,SATA 接口分为两个部分,长一点的是供电,短一点的是数据。 目前几乎所有的 3.5 英寸和 2.5 英寸机械硬盘、以及 2.5 英寸固态硬盘,都是使用 SATA 接口。3.4 M.2接口概述 M.2 原名 Next Generation Form Factor(NGFF),是目前最广泛的固态硬盘接口,也是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 ![]()

如上图所示,支持不同协议的 M.2 接口有不同的插槽针脚分布,例如 B 插槽、M 插槽、B+M 插槽等。 ![]()

如上表所示,根据插槽类型,即可得知其所支持的总线类型;目前 M 插槽和 B+M 插槽的固态硬盘比较常见。3.5 总线与速度上限![]()

PCIe 总线的带宽还和长度有关,例如 x4 的速度是 x1 的 4 倍; SAS 是企业级服务器的总线类型 ![]()

由上表可知,根据硬盘使用的总线,即可得知其速度上限。 注意:硬盘的实际速度,还和硬盘自身的设计用料、电脑的总线类型及质量有关。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Javaer1995/p/18338024

一图看懂AMD和Intel的主板型号区别

装机的时候,我们都知道CPU有AMD和Intel两个品牌,没有其他品牌可以选,但是选择完CPU之后,怎么选择主板却难倒了大部分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光要区分各家内部的型号差别,还要区分Intel和AMD之间的差别。

比如,Intel芯片组分为四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X、Z、B、H。

X:专业级或者说发烧级,仅限HEDT桌面发烧平台,搭配后缀X、XE的处理器。

Z:高端级,主流桌面最高型号,支持超频等各种特性,一般搭配后缀K、KF的处理器,i9/i7为主。

B:主流级,不支持超频(最新B560开放内存超频),一般搭配后缀F或者不带后缀的处理器,i5/i3为主。

H:又分为两种,一是Hx10,入门级,不支持超频,一般搭配后缀F或者不带后缀的处理器,i3/奔腾/赛扬为主。

二是Hx70,定位低于Z但高于B,不支持超频,但存在感不强,相关主板并不多。

AMD芯片组分为三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X、B、A。

X:专业级或者发烧级,支持超频等各种特性,又分为两种,一是X399、TRX40这种,搭配线程撕裂者家族,二是Xx70系列,一般搭配后缀X的处理器,锐龙9/7为主。

B:主流级,支持超频,一般搭配锐龙7/5/3。

A:入门级,不支持超频,一般搭配锐龙3、速龙。

了解内部区别之后,大家其实也没必要在意Intel和AMD之间的区别,选择喜好的品牌,根据自己的预算,选择相应的级别就行,比如你想买Intel的CPU,那么就在X、Z、B、H里面选择就行了,至于具体型号得看CPU接口,大家在购买的时候,稍微查询下自己的CPU支持什么接口的主板,一般Intel的接口一代一换(这也是大家吐槽的点)。如果接口没换,老的主板理论上也是支持新的CPU的,比如Intel老的400系列主板,在官方升级主板驱动后,可以从原先支持10代酷睿芯片升级为支持11代酷睿。

CPU型号解读:教你CPU型号后缀怎么看?CPU型号后面的字母和数字区别是什么?

对于电脑来说,CPU是其最重要的硬件,没有之一!可是看着琳琅满目的CPU型号我们却经常很迷惑该如何选择,比如:CPU型号后缀的这些数字和字母代表什么?这些数字分别代表的性能如何,是不是数字越大就越厉害?CPU属于什么级别,是第几代产品,是否支持超频,是否内置核心显卡?本文就来详细讲解下CPU型号的命名规则,科普下这个CPU的基础知识,让大家看到CPU的名字就能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英特尔(Intel)CPU的命名规则
我们先以目前比较热门的一款英特尔 CPU举例:Intel 酷睿 i5 12600KF

“Intel”是英特尔的英文名称,也是目前热门的CPU品牌;
“酷睿”代表英特尔品牌下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一个CPU系列,一般划分为Core(酷睿)、Pentium(奔腾)、Celeron(赛扬)、Xeon(至强)、Atom(凌动)等;
“i5”代表这款CPU定位中端,在其下面还有i3,在其上面还有i7和i9,同一代中,数字越大,性能越强;但是不同代数之间,性能不能直接相比,比如12代的i5在理论性能上是强于10代i7的。
“12”代表这款CPU的代数,说明其已经发展到第十二代了,数字越大越新;
“600”这三位数字代表Intel SKU型号划分,一般来说Core i7有固定几个SKU,比方说700;Core i5有600/500/400;Core i3有300/100等等,一般来说数字越大说明隶属的Core系列越高级,同级别下比较,数字越大频率越高,换句话说性能就越强,比方说Core i5-8600默认3.1GHz,睿频4.3GHz,比Core i5-8500默认3.0GHz,睿频4.1GHz要强。
“K”带K的表示不锁频,可以配合Z系列主板进行超频操作,适合会超频玩家使用,比方说i7-12700K,i5-12600K等
“F”带F的表示不带集成显卡,你必须配合独立显卡使用。
了解以上命名规则,大部分消费者级的英特尔CPU你也能一眼看出了。当然,除了例子中的这种情况,我们还会遇到其它CPU型号的后缀,汇总如下:

K:表示支持超频且内置核显的CPU型号,例如型号:i5-12600K、i7-12700K;
F:表示无内置核显,例如型号:i5-12400F、i7-12700F;
KF:表示支持超频且无内置核显的CPU型号,例如型号:i5-12600KF,i7-12700KF。
T:表示低功耗版,相同型号下功耗更低,性能也差一些,例如型号:i7-10700T;
X/XE:表示至尊旗舰级,例如型号:i9-10980XE。
KS:可以理解为官方超频版,提升了主频的版本,例如i9-9900K和i9-9900KS,i9-9900KS出厂的主频要高于K,例如型号:i9-9900KS。
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用在笔记本电脑上的CPU型号后缀也会不同:

U:低电压,性能弱些但功耗低,通常出现在轻薄本中,举例型号:i7 10510U;
H:标压,性能强,通常出现在游戏本中,举例型号:i5-11300H
Y:超低电压,性能很弱功耗非常低,通常出现在轻薄本中,举例型号:i3-10110Y;
HK:一般使用在intel高端发烧级CPU上,可超频,举例型号:i9-11980HK;
G:G1、G4以及G7等,G后面的数字表示核显性能强弱,数字越大代表核显性能越强,通常数字小于4的是集成的普通超高清(UHD)核显,大于等于4的是集成的高性能锐炬(Iris)核显。intel移动版CPU后缀,举例型号:i5-1155G7、i3-1115G4、i3-1005G1;
HQ:标准电压,Q板载四核,早期的老后缀,举例型号:i7-7700HQ;
MQ:标准电压,Q插拔四核,早期的老后缀,举例型号:i7-4810MQ;
M:早期后缀M就是移动端CPU,只是为了与台式机区别开,举例型号:i7-2620M。
AMD CPU的命名规则
我们同样以目前比较热门的一款AMD CPU举例:AMD 锐龙 R5 5600X


“AMD”是超威半导体公司的英文名称,在台式机领域和Intel不分伯仲;
“锐龙”代表AMD品牌下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一个CPU系列,按照系列划分,有Ryzen(锐龙)、Ryzen Pro(锐龙Pro)、Ryzen Threadripper(锐龙线程撕裂者)、EPYC(霄龙),除了EPYC霄龙隶属于服务器CPU外,Ryzen锐龙系列都是有消费级桌面、移动产品。
“R5”代表这款CPU定位中端,在其下面还有R3,在其上面还有R7和R9,同一代中,数字越大,性能越强;但是不同代数之间,性能不能直接相比,比如5代的R5在理论性能上是强于3代R7的。
“5”代表这款CPU的代数,说明其已经发展到第5代了,数字越大越新;
“600”这三位数字代表AMD SKU型号划分,Ryzen 7有800/700,Ryzen 5有600/500/400,Ryzen 3有300/200。同样地,数字越大,频率越高,在Ryzen 5里面甚至会有更多核心和线程;
“X”带X的表示支持XFR技术,自适应动态扩频,除了睿频以外,还能够让CPU做工在高于睿频频率的工作状态,而频率的最大值受到散热器散热效果而变化,简单来说就是,散热器越强,频率越高。
了解以上命名规则,大部分消费者级的AMD CPU你也能一眼看出了。当然,除了例子中的这种情况,我们还会遇到其它CPU型号的后缀,汇总如下:




G:表示属于APU,内置强大的核显,举例型号:R5 5600G、R7 5700G。
X:不同于intel CPU的X后缀,带X结尾是指支持XFR技术的处理器,XFR是一种超频技术,是在Boost加速频率的基础上允许再次超频运行的一种技术,这个技术能让频率随不同散热解决方案(风冷/水冷/液氮)而升降,散热越牛逼超频越强悍。
XT:相当于X的加强版,也可以说是特挑体质版,相同型号下XT比X性能略有提升,举例型号R9 3900XT、R7 3800XT、R5 3600XT;
当然AMD笔记本电脑上的CPU型号后缀也会不同:

U:低电压,性能弱些但功耗低,通常出现在轻薄本中,举例型号:R7-5700U;
H:标压,性能强,通常出现在游戏本中,举例型号:R5-5600H;
HX:一般使用在AMD高端发烧级CPU上,至尊版,举例型号:R9-5980HX;
HS:相当于H功耗略低,通常出现在轻薄全能本,性能较强,举例型号:R7 5800HS、R5 5600HS

为什么电脑有 c盘和d盘,却没有a盘和b盘?

  1. 历史背景

    • 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软盘是主要的存储设备。
    • 电脑通常有两个软盘驱动器,A盘用于启动系统或读取主要数据,B盘用于传输或备份文件。
  2. 技术进步

    • 随着硬盘的普及,软盘逐渐被淘汰。
    • 微软选择从C盘开始命名硬盘的首个分区,但保留了A盘和B盘的盘符,以兼容仍在使用软盘的用户。
  3. 现代情况

    • 进入21世纪,软盘逐渐消失,大多数新电脑不再配备软盘驱动器。
    • A盘和B盘的盘符仍然保留在系统中,主要是为了保持软件的兼容性。
    • 用户可以手动将外接存储设备或虚拟驱动器分配为A或B盘。
  4. 重要性

    • A盘和B盘的存在对计算机发展有重要意义。
    • C盘不能随意改为A盘,因为许多程序和文件路径与C盘绑定,改动可能导致系统和程序故障。
  5. 存储技术的发展

    • 从软盘到硬盘,再到固态硬盘和云存储,存储技术的飞速发展增强了数据处理能力,改变了我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

辛苦码字不易,希望你能赞助支持。

电脑简史

人类对电脑的探索源远流长,从简单的机械计算器到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经历了数个世纪的演变。

早期萌芽 (19世纪初 - 1930年代)

  • 19世纪初,机械计算器开始问世,如查尔斯·巴贝奇设计的“分析机”,虽然从未完成,但奠定了现代计算器的基础。

  • 19世纪末,赫尔曼·霍莱特发明了第一个机械式算数器。

  • 20世纪初,阿兰·图灵提出“图灵机”概念,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奠定了理论基础。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40年代 - 1960年代)

  • 1946年,美国 ENIAC 完成,被认为是第一个通用电子计算机。

  • 1949年,英国建立了第一个商业电子计算机 EDSAC。

  • 1950年代,(晶体管)代替了真空管,使计算机体积更小、效率更高。

  • 1960年代,发展了第一代编程语言和,使计算机更易于使用。

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 (1970年代 - 1980年代)

  • 1971年,英特尔公司发布了第一颗微处理器,标志着个人电脑的时代来临。

  • 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使计算机功能更加强大,价格更加便宜,个人电脑开始普及。

  • 1980年代,出现图形用户界面 (GUI) 和鼠标操作,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机的易用性。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1990年代 - 至今)

  • 19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计算机不再是单机设备,而是连接全球网络的节点。

  • 2000年代,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使计算机更加随身化、智能化。

  • 如今,、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发展,电脑正朝着更加智能化、个性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

电脑简史的演变是科技进步的缩影,也反映了人类对知识探索和自我认知的不断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