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珍电脑维修 的文章

这是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我们复刻了它

农历,老祖宗为种粮发明的高科技

现在中国的科技发达了,以至于很多人觉得农业没啥科技含量,又土又落后,至于农历(阴历)这东西更看不出有什么意义。

但如果抛开现代社会的大量高科技设备,不买上一本阴历的话,那你连种地养活自己的能力都没有。时光回到5000年前,一个老父亲在临终前握着他儿子的手,说:> 儿啊,明年开春暖和的时候一定记得播种子,大概天气暖和到穿冬衣会热的时候就差不多了。

然后第二年倒春寒了,穿冬衣会热的时间推迟了一个月,然后这家的儿子播种时间也晚了一个月,然后顺利的带着全家人饿死在了当年冬天。你目睹这一惨剧后,认为一定要把每种作物的最佳播种时间用一种靠谱的方式传承下去,确保自家的后代不会因为延误播种而饿死。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如此,对一个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农作物的生长依赖太阳,而太阳的运行规律是恒定的,不会等人类一分一秒,因此农作物每年的最佳播种时间就那么几天,错过就会减产。中国古代大多数时间的粮食都是高度紧缺平衡的,有大量粮食剩余的时间段很少,大多数时候的粮食只是刚好够吃而已,一个国家的局部地区粮食减产了5%,那其他地区支援下凑合凑合还能过,要是整个国家的粮食都减产了5%,那基本就是天下大乱改朝换代的结局了。但对于农作物来说,延误播种时间十天半个月很容易,一眨眼就过去了,对应的减产量远远超过5%,能减产20%~30%乃至于更多。因此每年让所有人都在最佳时间点播下种子,是全村的头等大事,也是一个国家最操心的事情。在最佳时间播种这件事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非常难,因为很难标定时间,让全国所有村庄的那些文化教育不够的村民们都能精确的知道每天是几月几日,最适合做什么,这个非常难。去掉现代的手机和日历农历等,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天文记录的村庄根本没有能力去做到“不误农时”这么简单的事情。**要标定时间,就要给时间找一个参照物,有且仅有的参照物只有两个,那就是我们人类头顶上的太阳和月亮。**以太阳的日出日落为基准单位进行时间计算的历法,称之为阳历,因为太阳为阳。以月亮的一个盈亏周期为基准单位进行时间计算的历法,称之为阴历,因为月亮为阴。人类所有国家研发的历法要么是阳历要么是阴历,没有例外,均以日月为参照物。因为农作物生长依赖于太阳,日出日落四季分明,以阳历日期作为农作物的种植时间点参照最为准确,所以人类所有文明均不同程度的研发出了阳历。但阳历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传播困难,每天的日出日落都差不多,而一年有足足365天,远远超过普通人的记忆长度,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天文记录那根本记不清楚今年已经过了多少天。对于一个普通村庄的村民来说,你以阳历编成历法,这对他来说没有意义,真使用起来误差大到无法接受,太容易记错了,那是真的分分钟播种日期会错开十天半个月。但阴历就不一样了,阴历是以月亮为参照物,月亮从满月到再次满月的朔望周期被定义为一个月,形成了阴历的基础单位“月”。

![]()月亮在一个月内的月相是在时时刻刻变化的,抬头看一眼月亮就会知道今天大概是本月上旬还是中旬还是下旬,非常简单易懂,而且一年的记忆周期从365天变成了12~13个月,这个就好记多了,也很难记错,毕竟在365天里记错七八天很正常,但在12个月里记偏了整整一个月那还是很难的。中国农村的老人代代都口口相传一句谚语,那就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想告诉后代子孙们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而是因为满月时间基本都在阴历的15号或16号,概率大约各一半,把这句话口口相传是让后代子孙们凭这个窍门准确的记住阴历的时间点,每次看到满月就知道到15~16号了,如果自己记忆的时间和这个不对,那可以立刻进行修偏。因为阴历可以凭借月亮的月相变化让普天之下的农民时时刻刻的进行修偏,而阳历一旦记错想要修偏就困难的多,所以阴历比阳历天然更适合推广,天然更适合辅助天下的农民进行农作物种植。在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中,中国的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已有1万年历史的稻米碳化残骸,上面有明显的人工栽培迹象,是目前世界上全人类最早的稻作农业证据之一。这说明我们中国的老祖宗在至少1万年前,就已经在开始人工栽培农作物,就已经进入了农业时代。自进入农业时代开始,中国的老祖宗就在不断钻研种植农作物的窍门,对能够明确标定时间的天文历法的需求也就越加迫切。历朝历代建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颁布自己的历法,早在秦汉之间就已经出现了商朝的殷历、周朝的周历等历法,唐代改名大衍历,元代改名授时历,明代改名大统历,清代改名时宪历,新中国改名农历等。但不管历朝历代怎么改名字,中国大量农村一直都把历法称之为“夏历”,代代口口相传,数千年来从未改过称呼,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农村依然有大量的老人把农历称之为夏历,还是不改口。因此考古学家断定中国历史上必定存在过一个夏朝,而且是中国天文历法的创始朝代,中国首个真正的农耕王朝,中华文明的起源。虽然夏朝在中国的史料上找不到明确记载,也迟迟未能考古挖掘出古物作为证据,但夏朝存在过的文化痕迹非常非常多,中国大量村庄的无数老人在夏朝灭亡后数千年的时间里无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怎么改历法的名称,依然坚持把历法统称为夏历,就是夏朝存在过的证据之一。因此中国的首部天文历法为夏历,颁布于公元前2070年。夏历以阴历为主,但并不是纯粹的阴历,也合并了阳历,属于阴阳合历。这世界上的国家要么以阳历为主,比如欧洲地区,只看太阳运转。要么以阴历为主,比如说伊斯兰文明,只盯着月亮圆缺。阳历的缺点我已经说过了,但阴历也有缺点,因为月亮圆缺12个轮回并不等于1年。事实上月亮圆缺一次的周期平均为29.5天,循环12次为354天,而一个太阳年为365.2422天,双方不仅有差距而且差距巨大。纯粹的阴历计数简单,推广方便,但也很麻烦,因为这样搞每年最适合农作物种植的时间点都得变,而且每年都要变十几天,对农民记忆农时来说造成了极大困扰。至今都在使用纯阴历的伊斯兰历,其斋月可能在一年里的任何一个月,可以是夏季也可以是冬季,每年都不一样,万一斋月撞上了需要播种收获的农忙时节就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月亮的运行周期和太阳并不是精准匹配的。中国的老祖宗在数百上千年的观察里,统计了大量的日月运行数据,发现了其中的不匹配现象。农作物生长依赖于太阳,但计数和推广的便利依赖于月亮。因此中国的历法从夏历开始就走的是阴阳合历的路子,创造出了古代人类最复杂的历法。夏历的基础是阴历,但融入了阳历。早在公元前2697年,中国的黄帝就发明了天干地支用于阳历的纪历基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交叉组合成了我们中华文明的纪历基础,亦即干支纪年法。![]()我们今天的十二生肖对应的就是十二地支,在全国推广这个主要是为了方便国民们通过回忆生肖年来回忆某件事发生在哪一年。再加上十天干,各取一不同的字就组成了干支纪年,60年为一个循环,称之为一甲子。通过历代皇帝年号+干支纪年,我们可以轻易精准锁定某个事件到底发生在哪一年,比如说光绪甲午年爆发的战争,比如说村里老人说某事件发生在康熙年间的第二个蛇年。这种干支纪年法贯穿中华文明史,以太阳运转周期为一年作为基准,故属阳历范畴。夏历在这种太阳历法的基础上加上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然后和阴历进行了强行合并。为解决太阳和月亮运转周期不匹配的问题,夏历创造性的发明了“闰月”这种办法。太阳运转一年是365.25天,因此如今世界通行的阳历也闰,但只是每4年闰一天而已。夏历的这种闰,是因为阴历每年都会和阳历差12.25天,所以是直接闰一个月,每隔2年多就强行插进去一个月,因此夏历的闰月年有13个月。阴历(农历)如今的闰月规则采用的是十九年七闰法,也就是每19年插入7个闰月,使农历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年(约365.25天)。夏历采用阴阳合历后,对农业种植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指导帮助作用,广大农村的农民不需要有太高的天文知识,只要采用夏历,再知道某类种子的最佳播种时间比如说是4月中旬等,那以后每年夏历的4月中旬按期播种即可,夏历把农时误差约束到了可接受的范围,同时拥有阴历的易传播易计算特性。因为历法对农业对国家那无以伦比的重要性,历朝历代都会为历法专门设一个职位,而且等级很高,直通天子。周朝的时候,这个职位叫太史。汉朝的时候,这个职位叫太史令。唐朝的时候,这个职位叫司天台。宋朝的时候,这个职位叫司天监。元朝的时候,这个职位叫回回司天监。明朝和清朝的时候,这个职位叫钦天监。很多人都觉得钦天监和司天监是帮皇帝算命的,这是拜现在很多无脑小说和电视剧的影响,但实际上古代王朝设置这个职位是为了不断的精算历法,修正历法,并时时刻刻观察记录日月运行规律,以寻找能对国之根基也就是农业生产有帮助的办法。农历,是夏朝开始老祖宗为种粮发明的高科技,后世的提升空间已经不大,但哪怕是能帮助国家提升1%的粮食产量,设置这个职位都很值。殷商时期,夏历被改名为殷历。周朝时期,殷历被改名为周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阳历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对应太阳的运行周期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此规则沿用至今,已经融入到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汉武帝时期,中国天文学家落下闳系统性的整合了二十四节气,并将整合了二十四节气的阳历融合进了阴历,明确了各谷物种植农时对应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关系,并大幅度的提升了历法精度,将历法精确测算为回归年长度为 365.2502日(与现代值365.2422日误差极小)。。这个全新的历法于公元前104年颁布,被汉武帝命名为《太初历》,取阴阳合一是为太初之意,以此历法取代了秦朝颁布的颛顼历。《太初历》颁布后,成了后世历法乃至于今日历法的范本和基础。但中国的天文学家并没有因此停止脚步,为了精修历法不断的钻研,不断的完善,试图再次提升历法的精度。但《太初历》已经达到了当时人类的极限,已经没办法再完善,若想再次精进,必须要在工具上取得突破。东汉时期,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浑天仪,此工具的唯一作用就是通过天体模型演示星象变化,提升天文观测精度,辅助历法修订。虽然张衡并没有再次提升历法精度,但他创造出了精度更高的观测工具,因此被列入了史书。南北朝时期,天文学家及数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算到了小数点后7位,这一纪录保持近千年,并提出“祖率”(密率:355/113,约率:22/7),简化了π的应用。与儿子祖暅共同完成《缀术》(已失传),提出“祖暅原理”(体积计算法则)。在发明这一系列的数学高科技后,祖冲之终于拥有了再次精进历法的能力。公元510年,祖冲之研发出了《大明历》,引入“岁差”(地球自转轴长期缓慢偏移)概念,修正历法长期误差,将回归年长度测定为365.2428日,和如今天文学家计算的数值仅差距46秒,改进闰周(391年置144闰月),提高历法精度,让古中国的农业种植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精度的农时计算。到了唐代,僧一行在唐政府的支持下在全国布设了数十个司天台(天文站),在北至蒙古、南至越南的超大空间尺度上实测了子午线长度,提高了历法地理适用性,并完善了日月食的预测,科学解释了这一天文现象,减少了农业生产受到的禁忌干扰。公元727年,僧一行修订出了《大衍历》,将中国历法再次提升了一个高度。元朝的郭守敬,发明出了简仪(简化浑仪,提高观测精度)、高表(测量日影长度)、仰仪(观测太阳位置)等。同时他还废除了复杂积年算法,提出“三次内插法”和“球面三角公式”,革新历算数学工具,将回归年长度精算至365.2425日,再次提升历法精度,比西方达到这一计算精度早了300年,郭守敬还在全国设立27个观测站,开展大规模天文测量,测定了黄赤交角。公元1281年,郭守敬主导制定了《授时历》。1645年,明朝时期,汤若望、徐光启合编出《时宪历》,引入西方天文学,将中国的传统历法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相融合,按太阳黄道均分了二十四节气,进一步优化了农时安排。195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接管农历编算,采用现代天文数据计算月亮的朔望与节气,发布《中国天文年历》。1968年元旦,《人民日报》第一次使用“农历”的称呼,1970年新中国的历法被官方正式命名为农历,并沿用至今,民间习惯性的叫法仍然为阴历、夏历、皇历等。除了新中国,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朝历代均为农业社会,国家的一切都是为了农业生产服务的,而历法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无可比拟,并且每年都需要更新历书,因此历朝历代对于历书的颁布都有严格要求,必须皇帝本人亲自审定并批准后才可以开印然后分发到全国各地,因此除阴历和夏历外第三常用的称呼就是皇历有了历法之后,农业种植从一头雾水变得简单易操作。官方制定了很多俚语传唱全国,让老百姓牢牢记住,比如说“谷雨栽秧”,比如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等,然后把每年的历法都印刷好,送到了每个村甚至每家每户。2024年的谷雨,那就是农历三月十一日。2025年的谷雨,那就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到了这一天你就栽秧就行了,保证丰收,不需要理解太多天文知识,国家已经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把所有的农时全部精算过了,这一天栽秧就是最优解,对着最新一年的历法时间无脑种地就行了。那么2025年的谷雨,也就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到底是哪一天,就算买了最新一年的历法放家里,但要是忘了日期怎么办?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历朝历代都想了很多办法,二十四节气并不是每个节气都适合种农作物的,还要这么分,很大一个程度就是划分多个节点,来帮助农民迅速在历法中定位今天所处的日期。然后还在农闲时制定了多个庆祝节日,这些节日的作用第一个是庆祝,第二个就是帮助农民锁定农时日期。比如说除夕夜,比如说元宵节,在这些日期庆祝首先是因为冬季是农闲里的农闲,没法干活,土地邦邦硬,一锄头下去火花四溅,还天寒地冻容易造成民夫死伤,基本啥活都干不了,所以干脆全民休息。而且古代粮食保存困难,没有恒温恒湿的现代化粮仓,就一个陶瓷缸放屋里就当粮仓了,虫噬鼠咬渗水发霉,储存一年以上就开始大量损耗,基本很难储存到2年,大部分时候都是一年一换,所以如果有多的粮食还不如在除夕和元宵节开心吃一把。但官方设置这种庆祝节日可不止是为了庆祝,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农时。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月圆之时,全天下都在庆祝,就算你家里不庆祝也会知道别人家在庆祝。也许你稀里糊涂不记得日期,但元宵节总记得吧。元宵节之后的第二个月圆之时,就是二月十五。第三个月圆之时,就是三月十五,再过几天就是谷雨了,然后你就去插秧,这个好记吧。就算这样,国家还是怕老百姓忘了农时,于是特地在历法里把清明节定的和谷雨很接近。2025年的农历3月初7为清明节,国家要求所有人在这一天都要去祭拜先祖,否则不孝。其实哪天定清明都可以的,为啥非要定这一天?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一天靠近重要农时点。首先就是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然后就是清明的下一个节气就是谷雨,这两个节气都是依据太阳周期制定出来的,是直接匹配农时的。因此只要到了清明节,你家就可以开始准备对水稻进行插秧了,这是在提醒你这个全年最重要的农时点。而春小麦的种植也在农历3月下旬,和水稻插秧时间差不多。二十四节气对应大量的农作物种植,不同的农作物的最佳时间都不一样,但主粮是国家最重视的,老百姓把主粮种好的优先级是最高的,别的农时都可以误但主粮绝对不能误。至于越冬的冬小麦,其播种时间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国家让很多农民这句谚语从小听到大就是让他们牢牢记住冬小麦的播种时间,专门给了3个节气反复提醒他们别忘了。虽然已经提醒的很到位,但还有农民忘了农时怎么办?冬小麦要越冬,对种植时间的要求没有那么苛刻,俗话说“秋分前十天不早,秋分后十天不晚。”对比其他农作物来说要求宽松太多了。但国家还是怕有人忘了,于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月圆之夜,都被定为中秋佳节,全国一起赏月、玩花灯,吃喝玩乐,全家欢乐游。因为白露、秋分、寒露这三个太阳节气,虽然每年在阴历的时间都不一样,但每年都会在中秋节附近。所以当全国开始欢度中秋节的时候,那就是在提醒你要开始种冬小麦了,过完中秋节最好去看看农历到哪了,然后抓紧时间把冬小麦种了,基本已经不剩太多时间了。这是最后的提醒,简单粗暴但很有效。中国成为农业时代的人类第一强国,不是侥幸,而是必然,中国这种阴阳调和的历法在农业时代是显著优于欧洲文明纯阳历和伊斯兰文明纯阴历的,除了编纂计算过于复杂没有任何缺点。在农历的帮助下,我们的先祖数千年来每年都精准的播种和收获,养活了一代代的子孙后辈,最终才有了我们,才有了我们建设新中国的机会。如今我们的新中国科技高度发达,精准定位每天的时间轻而易举,各种农时信息也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易获得,似乎种地很是简单老土。但是我们并不能忘了农历在古代是实打实的高科技,不能忘了先辈们为了精修中国历法数千年来持续付出的努力。**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作者:远方青木(公号ID:YFqingmu )

8倍帧率提升!NVIDIA宣布最强大力水手DLSS 4登陆75款游戏:RTX 50全系支持

0 条评论 未分类 无标签 民珍电脑维修

快科技1月17日消息,CES 2025期间,NVIDIA正式推出第四代"大力水手"——DLSS 4,首次引入了"多帧生成(Multi-Frame Generation)"技术,可利用AI可为每个渲染帧额外生成多达3帧,可以实现最高8倍帧率提升。

![]()

日前,NVIDIA方面宣布,DLSS 4已经登陆75款游戏和应用,并公布了详细支持列表,包括: 《心灵杀手2(Alan Wake 2)》《战神:诸神黄昏(God of War Ragnar?k)》《霍格沃茨之遗(Hogwarts Legacy)》《赛博朋克2077(Cyberpunk 2077)》《潜行者2:切尔诺贝利之心(STALKER 2:Heart of Chornobyl )》等大作。

据悉,RTX 50系列全系支持DLSS 4.对于RTX 5090、5080来说,DLSS 4算是锦上添花,但对未来推出的RTX 5060等入门卡来说,绝对是雪中送炭了。

尤其是那些在4K分辨率下想要特效全开,且打开光追的玩家来说,DLSS 4将受益匪浅。

![]()![]()

除了帧率大幅提升外,DLSS多帧生成技术还会与DLSS光线重建和DLSS超分辨率等其他技术协同工作。 光线重建技术可以根据生成的多帧更好地处理光线追踪效果,使光线效果更加逼真和自然;超分辨率技术则可以在多帧生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画面的分辨率和细节,确保在高帧率下画面质量也能保持较高水平。

DLSS 4还引入了图形行业首个Transformer模型实时应用。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DLSS超分辨率和光线重建模型,相比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来说,具备2倍的参数量和4倍的计算量。

在游戏场景中,能够提供更高的稳定性、更少的拖影、更高的细节和更强的抗锯齿能力,使画面更加清晰、流畅和逼真。

![]()

原文链接:https://news.mydrivers.com/1/1025/1025829.htm

帧率暴增8倍!NVIDIA揭秘DLSS进化背后:大型超算6年全天无休工作

0 条评论 未分类 无标签 民珍电脑维修

快科技1月19日消息,NVIDIA近日NVIDIA 揭开了DLSS使游戏帧率暴增的背后技术支持,一台专门用于持续改进DLSS技术的超级计算机。

NVIDIA应用深度学习研究副总裁Brian Catanzaro透露,数千个最新的GPU一直在全天候运行,分析和优化这项彻底改变了游戏图形的技术。

![]()

他解释说:"我们有一台大型超级计算机,配备了成千上万台我们最新最强大的GPU,它全年无休,每天24小时运行,不断改进DLSS,而且它已经这样做了六年。" 这台超级计算机的主要任务是分析DLSS中的如鬼影、闪烁或模糊等问题,并在数百款游戏中 进行优化。

DLSS 4的多帧生成功能由RTX 50系列和第五代Tensor Core支持,利用AI为每个渲染帧额外生成多达3帧。

通过对前后帧的分析,准确预测每一帧的变化,并利用 AI技术生成高质量图像,实现传统渲染8倍的性能提升。

DLSS 4还引入了图形行业首个Transformer模型实时应用,具备2倍的参数量和4倍的计算量,提供更高的稳定性、更少的拖影、更高的细节和更强的抗锯齿能力。

此外,DLSS 4引入了一种新的AI模型,速度提高了40%,显存占用减少了30%,比如在《战锤40K: 暗潮》中,这种方法将帧率提高了约10%,同时在4K分辨率设置下降低了400MB的显存占用。

![]()

原文链接:https://news.mydrivers.com/1/1026/1026119.htm

AMD RX 9070系列显卡发布时间终于官宣!3月再见

0 条评论 未分类 无标签 民珍电脑维修

快科技1月21日消息,AMD副总裁、锐龙处理器与Radeon显卡总经理David McAfee宣布,新一代RX 9070系列显卡将在3月份发布。

他说:"Radeon 9000系列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看上去非常棒。我们计划3月份面向全球玩家推出。已经等不及让玩家们上手了!"

![]()

这显然比预期晚了很多很多(当然也符合最初说的一季度内),事实上,不少零售商已经到货了RX 9070系列,他们还得再憋2个月左右。 更好玩的是,竞品的RTX 5070 Ti、RTX 5070都会在2月份登场亮相,很显然,AMD这次要等对手完全显露自己之后,再针对性地进行竞争。

有传闻称,AMD最初给RX 9070系列制定的价格偏高,没有预料到竞品的策略,不得不重新改变整个发布、定价计划。

![]()

目前,AMD新显卡规划了高端的RX 9070(Navi 48)、主流的RX 9050(Navi 44)两大系列,前者包含RX 9070 XT、RX 9070,预计分别对标RTX 5070 Ti、RTX 5070. RX 9000系列基于RDNA 4架构,制造工艺从5nm升级为4nm,在宏观层面上的改进有:优化CU计算单元、提升AI计算、改进光追、增强编码质量,等等。

这一次,AMD还带来了第二代AI加速器、第三代光追加速器、第二代Radiance显示引擎。

还有FSR 4,基于机器学习,支持最高4K分辨率缩放,升级帧生成、Anti-Lag 2低延迟技术,但它仅支持新卡。

RX 9000系列显卡合作品牌包括:宏碁、华硕、蓝宝石、讯景、华擎、技嘉、撼迅、瀚铠、盈通。

![]()![]()![]()![]()

原文链接:https://news.mydrivers.com/1/1026/1026444.htm

芝奇发布DDR5-6000 C26超低延迟内存:首次64GB

除了追求越来越高的频率,如今的内存都在大力降低时序和延迟,尤其是在AMD平台上,低延迟带来的性能增益十分显着。

现在芝奇也带来了自己的DDR5-6000 C26,均是针对AMD锐龙平台优化。

![]()![]()

芝奇的新内存包括皇家戟EXPO、焰锋戟RGB、焰刃RGB EXPO三大系列,标准频率6000MHz,时序设定仅为26-36-36-96,容量包括2x16GB、2×32GB,尤其是后者尚属首次。 之前雷克沙、全何等也发布过DDR5-6000 C26,但容量都是两条16GB.

该内存非常适合游戏玩家、超频玩家,还支持AMD EXPO.

以下是在锐龙9 9900X处理器、ROG CROSSHAIR X870E HERO主板平台上通过烤机测试:

同时,芝奇还发布了时序稍高但容量更大的般般,适合内容创作者、专业用户。 频率还是6000MHz,时序放宽到28-36-36-96,容量则提供2×24GB、2×48GB,当然也支持AMD EXPO.

以下是在锐龙9 9900X处理器、ROG CROSSHAIR X870E HERO主板平台上通过烤机测试:

![]()![]()

原文链接:https://news.mydrivers.com/1/1023/1023171.htm

HDMI 2.2官宣!7年了 第一次重大升级

之前有消息称,HDMI规范将在CES 2025期间发布新版本,预计命名为HDMI 2.2,现在终于得到了官方证实。

HDMI许可管理公司发给媒体的一封邮件中确认,HDMI论坛将会在当地时间1月6日10点(北京时间7日2点),正式发布新版HDMI 2.2.

邮件还透露,HDMI 2.2将会带来更高带宽,只是没有提及具体数字。

![]()

HDMI 2.1版本还是在2017年发布的,2022年升级了一个小版本HDMI 2.1a. 它们的最大带宽都是48Gbps,支持4K144、8K30高清视频传输,加上DSC技术最高可达10K120.

相比之下,DisplayPort 2.1a标准的最大带宽已经高达80Gbps,只不过落地速度不够快,RTX 40系列甚至都不支持DP 2.0,希望RTX 50系列能够跟上DP 2.1a.

当然,无论是RTX 50系列还是RX 9000系列,都不可能直接上HDMI 2.2,得等再下一代了。

![]()

原文链接:https://news.mydrivers.com/1/1023/1023152.htm

硬盘的基本知识与选购指南

刚刚搬了一个关于内存条的文章,还有一篇关于硬盘的。

1.3.5和2.5英寸

硬盘的英寸,不是指外壳的尺寸,而是硬盘盘片的直径尺寸。 无论是 2.5英寸的硬盘还是 3.5 英寸的硬盘,都是使用 SATA 接口。 1.1 3.5英寸 3.5 英寸的硬盘在 1984 年就已经诞生,直到在 1991 年出现首款容量为 1GB 的机械硬盘,3.5 英寸硬盘开始成为标准规格。 3.5 英寸硬盘的主流长度为 147mm ,宽度为 102 mm ,厚度为 26 mm ;不同产品的尺寸可能略有差别,但螺丝孔距基本一致。 3.5 英寸的硬盘大部分都是机械硬盘,所以其厚度和盘片数量有关。 1.2 2.5英寸 由于 3.5 英寸硬盘的尺寸比较大,因此在 1989 年就有厂商推出了 2.5 英寸的硬盘。 因为 2.5 英寸硬盘具有尺寸小、轻便和不需要太大的供电的特点,所以在其诞生后的 30 多年时间里一直都是笔记本电脑和移动设备的主流规格。 2.5 英寸硬盘的主流长度为 100mm ,宽度为 70 mm ;其厚度则有多种规格:5mm,7mm,9.5mm,12.5mm,15mm,大部分笔记本电脑都是只兼容 7mm 厚度的 2.5 英寸硬盘。 后来,固态硬盘开始占领 2.5 英寸机械硬盘的市场,在同样的空间内做到了与机械硬盘相同甚至更大的容量。 于是 2.5 英寸硬盘同时存在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其也兼容大多数设备。2.机械和固态

固态硬盘的速度比较快,适合作为系统盘和游戏盘来使用;但因为其损坏后难以修复所存储的数据,所以建议将重要的数据备份到机械硬盘。2.1 机械硬盘 机械硬盘简称 HDD,是比较传统的存储方式;虽然其速度远不如固态硬盘,但是硬盘损坏后能比较容易修复所存储的数据。 2.1.1 CMR和SMR CMR 使用的是垂直式磁记录技术,又称垂直盘。 SMR 使用的是叠瓦式磁记录技术,又称叠瓦盘。 SMR 是基于 CMR 发展出来的一种技术,虽然提升了容量,但是也降低了寿命和读写性能,因此除了特定的读写场景之外,不建议购买。 一般来说,只要商品页上没有明确标记为 CMR ,一般可以认为是 SMR . 提示:目前市面上几乎所有 2.5 英寸的机械硬盘都是叠瓦盘;部分旧硬盘可能是垂直盘,但旧硬盘的性能和寿命可能也好不了多少。 由于 2.5 英寸的机械硬盘在性能上远差于固态硬盘,且在价格和数据安全性上也没比固态硬盘好多少。 因此,建议使用固态硬盘替代 2.5 英寸的机械硬盘,重要数据可以通过网盘或 3.5 英寸的外置机械硬盘(垂直盘)等方式来冷备份。 2.1.2 转速 机械硬盘的转速一般有每分钟 5400 转和每分钟 7200 转。 转速大的,读写大文件更快,一般也更贵。 转速小的,不易发热,价格便宜,也能满足日常普通使用。 2.1.3 知名品牌及型号![]

2.1.4 空气盘和氦气盘 厂商一般不会标注空气盘,如果商品详情页没有写是氦气的,基本都是空气盘。 氦气盘会有更好的温度和噪音控制,但损坏后难以恢复数据,因此注重数据安全的建议选择空气盘。2.2 固态硬盘 固态硬盘简称 SSD,数据存储在闪存颗粒中。 固态硬盘的优点是尺寸小、读写速度快、没有噪音、抗震能力强;缺点是发热严重、闪存颗粒有寿命上限、损坏难以维修。 固态硬盘的好坏一般根据主控和闪存颗粒来判断。2.2.1 闪存颗粒

Flash 闪存颗粒分为SLC、MLC、TLC、QLC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固态硬盘都是 TLC 或 QLC 闪存颗粒,选购时建议 TLC 的。 买固态硬盘时,尽可能选择能生产闪存颗粒的厂家:三星、凯侠、西数、海力士、镁光、solidigm、长江存储(致态)。2.2.2 尺寸大小![]()

如上图所示,早期使用 SATA 接口的固态硬盘,为了能兼容 2.5 英寸机械硬盘的硬盘槽,所以其"外壳"尺寸大小和 2.5 英寸机械硬盘的一样。 后来,随着固态硬盘的普及,笔记本电脑的主板上几乎都是 M.2 接口的硬盘槽。 ![]()

如上图所示,M.2 接口的固态硬盘,根据宽度和长度分为:2230、2242、2260、2280、22110 ,目前 2280 是最常见的规格。 ![]()

如上图所示,M.2 接口的固态硬盘(2230、2242、2260、2280规格),也可以通过转接盒,在一些老旧设备的 SATA 接口上使用。3.协议、总线和接口**3.1 简介 协议(protocol):相当于设备的语言,不同设备之间的协议只有相同或相容,才能进行通讯、达成有效的数据传输。 总线(Bus):电脑主板上不同设备之间交互数据的通路(线路)称之为总线;总线在单位时间内能传输的数据量称之为总线的带宽。 接口(interface):硬盘想要和电脑的其他元器件交互数据,除了需总线作为媒介、协议作为沟通之外,还需要物理接口让硬盘能接入。 目前,常见的协议类型有:AHCI 和 NVMe ;常见的总线类型有:SATA 和 PCIe ;常见的接口类型有:SATA 和 M.2 3.2 接口的兼容图示**

![]()

如上图所示,SATA 接口的硬盘,只能使用 SATA 总线和 AHCI 协议。 M.2 接口的硬盘,既可以使用 SATA 总线和 AHCI 协议,也可以使用 PCIe 总线和 AHCI 协议,还可以使用 PCIe 总线和 NVMe 协议。 注意:M.2 接口最早是在 2014 年英特尔 9 系列的高端主板上才开始支持;所以选购固态硬盘一定要看主板是否兼容。 目前 14 寸笔记本只有一个 M.2 硬盘槽,15.6 寸以上的笔记本大多数有两个硬盘槽,部分新款机型是双 M.2 硬盘槽,早期的笔记本是 M.2 + SATA 硬盘槽。3.3 SATA接口概述![]()

如上图所示,SATA 接口分为两个部分,长一点的是供电,短一点的是数据。 目前几乎所有的 3.5 英寸和 2.5 英寸机械硬盘、以及 2.5 英寸固态硬盘,都是使用 SATA 接口。3.4 M.2接口概述 M.2 原名 Next Generation Form Factor(NGFF),是目前最广泛的固态硬盘接口,也是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 ![]()

如上图所示,支持不同协议的 M.2 接口有不同的插槽针脚分布,例如 B 插槽、M 插槽、B+M 插槽等。 ![]()

如上表所示,根据插槽类型,即可得知其所支持的总线类型;目前 M 插槽和 B+M 插槽的固态硬盘比较常见。3.5 总线与速度上限![]()

PCIe 总线的带宽还和长度有关,例如 x4 的速度是 x1 的 4 倍; SAS 是企业级服务器的总线类型 ![]()

由上表可知,根据硬盘使用的总线,即可得知其速度上限。 注意:硬盘的实际速度,还和硬盘自身的设计用料、电脑的总线类型及质量有关。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Javaer1995/p/18338024

从零开始为您讲解电脑的工作原理

Sun-Panel:轻量级且强大的NAS导航面板

Sun-Panel 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服务器、NAS导航面板,Homepage,以及用于浏览器首页的应用,它以简洁的界面、资源占用少以及简单易用而闻名。

Sun-Panel的主要特点

• 界面简洁美观,功能强大而不复杂。

• 资源占用微小,适合多种硬件环境。

• 使用操作直观简单,支持可视化操作,甚至可“零代码”使用。

• 提供内网和外网模式的一键切换链接功能。

• 支持Docker部署,并且兼容Arm系统。

• 允许多账户使用,账户之间互相隔离。

• 可查看和监控系统状态。

• 允许自定义JavaScript和CSS,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 对于简单的用途,可无需连接外部数据库即可独立运行。

• 提供丰富的图标库供用户选择。

安装指南

默认账户信息

• 账户:admin@sun.cc

• 密码:12345678

请在第一时间修改默认密码以保证系统安全。

Docker 部署

要通过 Docker 进行部署,我们需要先拉取Sun-Panel的Docker镜像,然后运行容器。

首次运行 Docker 容器需要进行挂载目录的配置,目录和用途如下:

/app/conf:用来存放配置文件。

/app/uploads:存放上传的文件。

/app/database:存放数据库文件。

/app/runtime:存放运行日志(不建议挂载)。

拉取镜像并运行的命令:

docker pull hslr/sun-paneldocker run -d --restart=always -p 3002:3002 \-v ~/docker_data/sun-panel/conf:/app/conf \-v ~/docker_data/sun-panel/uploads:/app/uploads \-v ~/docker_data/sun-panel/database:/app/database \--name sun-panel \hslr/sun-panel

二进制安装

前往下载页面:

https://github.com/hslr-s/sun-panel/releases

下载自己对应的平台软件包,解压并使用以下命令运行:

./sun-panel

使用

通过访问http://your_nas_ip:3002进入到导航面板的登录页,输入默认的用户名密码登录到主页。

登录成功后,在首页的右下角可以配置内外网访问模式,以及系统设置界面。

添加一个外部应用,在首页中点击添加,在弹出的新界面中可以自定义应用的分组信息、标题、图标、跳转地址以及描述信息和窗口打开方式,如:打开新的窗口或是在当前页面打开等等。

使用中遇到问题

在使用过程中,如果遇到任何问题,建议首先检查Sun-Panel的GitHub仓库的Issues区,很可能你遇到的问题已经有解决方案。如果问题仍未解决,不妨在仓库中提出新的Issue或加入官方讨论群进行咨询。

总之,Sun-Panel是一个用户友好的项目,无论是个人使用还是小团队应用,都能很好地满足需要一个轻量级、功能全面的首页导航面板的要求。安装简单、上手容易、自定义能力强是它的突出优点。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款既能够管理服务器链接、又能美化浏览器首页的工具,Sun-Panel绝对是值得一试的选择。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将会为大家推荐更优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