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民珍电脑维修18805395173


组装电脑、电脑配件、网络周边

在他们家买的云服务器+域名每年不到 100元(续费也是这个价)太超值啦

0 条评论 外宣推广 无标签 民珍电脑维修

https://app.cloudcone.com/?ref=12474

操作系統究竟是怎麽發展而來的,你真的了解嗎?【操作系統發展史】

找个普通男结婚太难了,95%的男人连普通的标准都达不到

0 条评论 日常杂谈 无标签 民珍电脑维修

一个在婚恋市场里很普通的男青年到底有多普通?

我举一个很常见的婚恋要求,一个非常非常普通的男青年标准。

1、身高172以上。

2、学历专科以上。

3、月收入5000以上。

4、颜值中等以上,不丑不油腻。

5、无车无房但有上进心。

看多了高富帅满天飞的电视剧,突然看到这样的标准,是不是觉得这个男青年很普通?

普通到这样的标准如果摆在纸面上,女孩子根本就是不屑一顾,连见都懒得见。

如果有女孩子提出了这样的择偶标准,我相信绝对不会有人说这个女孩子好高骛远。

事实上,这些条件中的每一样都很普通,但合在一起,所有的要求都必须满足,那就很不普通了。

说的话要想让人信服,就必须拿出证据。

男青年条件的大数据

先看看男青年的身高,要求身高172厘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标准。

这标准很低了吧,我又没要求180的身高。

这要求确实不高,但也不低。

根据国家公开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20~29岁的中国男青年,身高的中位数正好就是172厘米,而女青年的中位数是160厘米。

![]()中位数的意思,就是说中国有一半的男青年比172厘米要高。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有一半的男青年,比172厘米要矮。女性对应的数据则是160厘米。看起来确实还好啊,有一半的人可以达到这个标准,这确实是普通标准啊。再看看第二个标准,要求学历专科以上。这标准很低了吧,现在大学扩招那么厉害,随随便便就考个专科。这要求很高?确实不高,但也不低。自2000年开始,中国每年的出生人口就稳定在1600~1700万人之间,开放二胎之后几乎看不到任何影响。 ![]()而在2016年,中国高考的报考人数是940万人,录取772万人,录取率为82.15%。100个高三学生里面,有82人以上可以获得专科以上学历,确实是人人都可以上专科。但不是每一个人都上了高中啊。九年义务教育后直接去打工的人可不在少数,每年有七八百万人。里面有男有女,甚至有帅哥有美女,没学历的人其实是很多的。按772万专科以上,总数1600~1700万人计算,约45~48%人,才能拿到专科学历。为方便计算,我按一半考虑。别觉得少,全中国的总人口里,专科以上只占7%的人口,绝大部分大爷大妈,连高中都没上过。也就是新一代的孩子,才能做到50%这么大比例的专科率。再看看第三个要求,就是月入5000元。这要求也很低了吧,一个月才5000块钱啊,这要求很过分?不过分,但也没一般人想的那么容易。全国范围内,有6亿人月入不足1000元,有95%的人,月入不足5000元。当然,很多读者都是生活在城市里,把全国人都拉过来平均不合适。所以,我今天给大家贴一个北京的数据,只考虑北京的工资水平。 ![]()在整个北京城,有42%的人,月入低于6K。而月入破万的,也只有26%,当然这是把海淀区的码农精英和城郊的普通上班族都给平均在一起了。但普通上班族也是人啊。考虑到北京的工资要高于二三线城市,6K也比5K高,我简单的取一下,月入超过5000,就超过了40%的同龄男青年,我觉得没啥问题。再看看第四个要求,那就是颜值中等以上,不丑不油腻。这要求不过分,又没要求帅成男明星。但这东西也是可以量化考虑的。什么叫颜值中等,丑到垫底肯定不叫颜值中等。能称之为中等普通容貌,至少应该比一半以上的人帅吧,正好排到一个社会容貌平均值。要求男青年容貌中等,不丑不油腻,这一个条件,又淘汰掉了一半的候选者。仅仅这四个低的不能再低的条件,合在一起就已经很吓人了。**同时满足这四个普通条件的男青年,一点都不普通。因为身高180的人,可能很丑。长的很帅的人,可能初中毕业。月入破万的人,可能身高165。如果你愿意降低某项条件,那你择偶有点困难,但还能解决。如果你一项条件都不愿意降低,就只能活该单身了。每100个适龄男青年里。满足身高172以上条件的人,只有50人。在这50人里,满足学历专科以上和满足月入高于5000的人我视作同一条件合并考虑,那也得砍一半,只有25人。在这25人里,满足颜值中等的人,只有12.5人。每100人里,只有12.5个人能达到普通男青年的标准,非常普通的那种普通男青年。**所以找个普通男结婚太难了,因为87.5%的男人确实达不到普通的标准。这还只是极其普通的条件,如果你把标准提高到身高180厘米以上,985本科以上,月入破万以上。那已经不是百里挑一了,而是千里挑一。不信你可以看看985本科的录取率。100个人里有48个人可以考专科以上,但只有0.79个人可以考到985以上。单单这一个条件,难度就暴增了60倍。更别提身高和月入了。 ![]()但即便身高180+重点本科+月如入万,在绝大多数人眼里也只是条件普通,谈不上优质青年。真正意义上的优质青年,还得在这个基础上有房有车。这条件比较吓人,所以我根本就没敢列。但实际上,大多数人说人对男青年要求的“上进心”,基本都无人能满足。你以为的“上进心”是对工作和生活积极向上就好。经常加班,经常和客户吃饭交流感情,这算不算有“上进心”。毛线上进心,这叫不归家的油腻中年男人。女性眼中的上进心,是现在虽然是员工,但以后是总监级甚至总裁级,现在年入5万但以后可以年入50万甚至500万。要的不是上进心,要的是捡漏,要求你以后大富大贵,但今天以普通家庭的标准来结婚,仅此而已。如果没有这个“上进心”,那就只能靠车房来保证了。但能城市里买车买房的男青年,那是相当之少。因为这些条件很难被同时满足,所以很多女青年觉得自己的择偶标准明明定的如此之低,为什么还是找不到对象。肯定不是自己的标准问题,而是自己没有遇到合适的真命天子。于是各大婚恋网站发财了,女会员源源不绝。 优质女青年的婚配难题 在某婚恋网站的大数据中,本科学历的女子居然占据了70%的比例,远远超过了人群中的正常学历比例。 ![]()而在这群高学历女孩子中,身高160~168范围的,又占据了70%以上的比例。这也不正常,你要知道女孩子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同样的,婚恋网站的女会员里,人数最多的一个年龄,是24岁,女孩子综合魅力最大的一个年龄。 ![]()这就是中国所谓的剩女现象,越优秀的越难嫁。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她们是否优秀,而是她们极大的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婚配的难度。怎么高估自己了?难道这些女孩子的条件不优质么?相当优质。中国大学男女入学比基本是1比1,但即便如此,能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女孩子,也只占一半人。身高超过160厘米的女孩子,又只有一半人。其他条件同理类推。所以上面列举的女孩子,真的很优质了。但男女青年择偶的时候,一个最大的区别点,就在于男青年要求的刚需条件少。很多女青年要求的条件并不高,但条条是刚需。170以下的男人绝对不考虑。高中学历的男人绝对不考虑。长相连普通级别都达不到的男人绝对不考虑。收入不足XX元的男人绝对不考虑。房和车就不提了。仅仅上面这四个小条件,如果你绝不妥协,一个都不肯放弃,那麻烦就大了。但男青年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刚需条件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中国的男青年很少有勇气说,某条件如果不满足,那我绝对不考虑。身高170的女孩子是模特身材,身高155的女孩子是小鸟依人。月入3000的女孩子肯贤惠顾家就是好女孩,至于月入3万的女孩子那就不是你想不想娶了,而是别人肯不肯嫁,只要不提离谱条件,愿意正常嫁人,那没有不要的。还有一些更离谱的男性,只要对方是女的,还活着,就觉得已经达到及格线了。什么是优质女青年?年轻,漂亮,工作过得去。年轻这一条,谁都有年轻的时候,可以做到年轻这个条件的人是100%。工作过得去,这个也很容易满足,因为它的意思是只要工作体面、正当就好,对薪资无要求。而漂亮这个要求看起来很难,但只要你比50%的人都漂亮,那就可以定义为漂亮。所以有50%的适婚女青年,可以定义为优质女青年,而特别漂亮的前20%或10%,可以定义为超级优质女青年。评价维度太少,条件太单一,筛出去的人不多,没有对男青年那种多维度联合绞杀的筛选能力。这就导致男性眼中的“优质女青年”的数量,远远高于女性眼中的“优质男青年”的数量。那些达到女性“优质男青年”标准的人,不仅稀少,而且心理底线贼低,娶谁都觉得自己赚了,因为他们娶到的,是社会意义上大家公认的“优质女青年”。而他们自己,不过是社会意义上的“普通男青年”,刚刚迈入了“优质”的门槛而已。自己很普通,能娶到优质女,那可不是赚到了。**谁先下手抢他们,他们就跟谁走了,而且是喜滋滋的走了,觉得自己赚大了。但普通男青年少啊,而优质女青年多啊。而很多女青年,又不愿意年轻的时候赶紧下手抢人,想多潇洒几年,结果最后都被别人抢走了,自己又不愿意降低条件,最后只能剩下了。剩下的还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优质女。太可惜了。其实如果一个男性,坚持各种条件都不松口的话,他也很难找的对象。全部条件都满足的超级优质女是有的,就好像全部条件都满足的超级优质男也是有的。但如果你自身不是超级优质男,那根本无法匹配这样的超级优质女。男女同理。有车有房,身高180,985学校毕业,月入破万,仪表堂堂。这样的超级优质男肯定有,但如果你自己做不到同等或近似的条件,那你碰到这样的人也没用。灰姑娘是无法嫁给王子的,因为中国是一夫一妻制,公主也要嫁人啊,你说嫁给谁呢?有人愿意嫁灰汉子么?这就是目前的社会怪象。肯定是不对且不正常的,所以我今天写了这篇文章。其实看一个婚恋标准是不是合理,其实很简单。你把自己周围认识的男女未婚青年都列出来,按照你自己定义的标准,看看有多少是属于“优质男青年”,有多少是属于“优质女青年”。如果样本破百,那男女双方的数量应该相差无几。假如差距很大,那就是你的标准出问题了。无论男女,都可以参考这个办法去衡量自己。如果你把自己定义为成优质,然后按你自己的标准,身边有大量的优质同性。**但按你自己对异性的标准,身边却只有少量的优质异性。那你怎么努力,都是结不了婚的。男女均如此。欲看更多精华文章

美貌,只是人生增幅器

0 条评论 日常杂谈 无标签 民珍电脑维修

长得漂亮,人生会有优势吗?

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有优势,无论男女都会有优势,而且优势很明显。

人类是智慧型生物,但美貌是一个足以和智慧相提并论的天赋。

这足以看出美貌的重要性。

但美貌永远不如智慧,因为极高的智慧可以让人逆天改命,但再高的美貌,也只是人生增幅器而已。

在中国有一种奇怪的言论,说越穷的女孩子,越需要美貌,因为美貌是她们唯一翻身的机会。

女人必须要足够貌美,才能获得顺利的人生。

但实际上,越富的女孩子才越需要美貌,因为美貌对她们而言的价值更大。

美貌的本质是人生增幅器,对所有男女的价值都很大,但并不等价。

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

首先谈一谈女孩越穷越需要美貌这种言论的诞生背景。

严格来说这不算奇谈怪论,因为确实有很多女孩是靠美貌翻身的,这一点无可否认。

美貌确实有用,但全世界也只有中国的女孩把美貌的作用看的如此之重。

减肥、化妆、微整形等词汇简直在中国女人的朋友圈里泛滥成灾。

颜值,即正义。

坚信这一套的人,以后肯定要吃大亏。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那时候的中国人,很穷。

大家都很穷,谁都不比谁有钱。

这个时候一批胆子大的人,或者说无可奈何的人,去沿海地区做起了生意,突然一夜暴富了。

有了很多钱,是好事么?

今天的你肯定认为这是好事,那是因为中国人已经稳定的持有财富40年了。

但40年前的中国人,可不一定这么看。

那个时候中国刚刚经历了大动荡,很多人心有余悸。

如果同样的事再来一次,那有钱的暴发户就是现成的走资派,地富反坏右。

所以上世纪80年代的人,对财富的看法是很复杂的。

想要,又不敢要。

那个年代的有钱人,对于私人财富并不像今天的我们这么重视,拿今天的眼光去评判他们的行为,是不合适的。

对于80年代的暴发户而言,用一些不太安全的财富换取美貌,是非常划算的一件事。

但偏偏这些财富后来并没有成为祸根,而成了幸福之源。

而大量的美貌穷女子通过婚姻,借此实现了阶级飞跃,造就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婚恋奇景。

这么多活生生的先例在前面,同样造就了中国女子对美貌的过度神话和迷恋。

前辈们能靠美貌实现阶层跃迁,我也能。

这个逻辑很可笑,就好像说,80年代不识字的人去沿海倒腾货物能发财,所以我也可以。

无视时代背景的人,注定被时代潮流给打的粉碎。

40年来,中国人对私有产权的信心越来越强,对私人财富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绝不可同日而语。

富人们对自己身价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

单纯依赖美貌向上爬的难度,也越来越高。

香港的大美女梁洛施,出生于1988年,中英葡混血,年仅12岁就被星探发现,选入香港英皇娱乐唱片公司培养,16岁正式出道,爆红香港。

21岁,梁洛施就为李嘉诚次子李泽楷生下长子李长治。

22岁,梁洛施再为李泽楷生下一对双胞胎男孩。

连生3个儿子,梁洛施都没能嫁入李家。

26岁,梁洛施复出,拍戏自己赚钱。

一直到今天,梁洛施还是没能踏入李家大门。

美貌对人生的增幅

首先美貌肯定是有价值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美貌的价值又一定是有限的,绝不是万能的,这一点也毫无疑问。

那美貌究竟价值几何?

我们可以很明确的发现一个规律,在不同的人身上,美貌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同样的美貌在青楼女子身上,和在公主身上,价值一定是不一样的。

实际上美貌是一个人生增幅器,其作用就是把你的人生价值按比例进行放大。

基数越大,美貌的价值就越高。

基数越小,美貌的价值就越低。

同样是身家一亿,在同为一亿的圈层里生活时,美貌的人绝对是占尽优势。

也许对方需要身家2亿才能和你平等对决,此时的美貌对你而言就价值1亿。

但如果你身家只有0.1亿或者0.01亿,那你再美貌也没用,因为此时的美貌对你而言不值1亿。

无论男女,道理都一样。

很多人说美貌只对女人有用,对男人没有用,这是完全错误的。

他们说女人只爱男人的财富和权力,而男人只爱女人的青春和美貌。

这两句话都有问题。

在大学里,长相帅气的男校草受尽女孩子的欢迎。

因为大家的财富差距太小了,小到同学之间根本感受不到什么叫贫富差距。

既然财富无差距,权力无差距,那大家就只能拼美貌了。

颜值不够的男生,一边凉快去,别耽误我4年时间。

4年可不是个小数,还是最青春的4年,大学的女生都是颜值狗,其实是很理性的一种选择。

但是毕业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有的男生年薪3万,有的男生年薪30万。

还有的男生,毕业后家里就给了3000万的婚房,后面还有3个亿的家族资产等着他去继承。

差距之大,突破了很多大学生的想象。

当财富的差距出现时,美貌的优势瞬间就被抹平了。

校草?

先看看你能赚多少钱,我才考虑你是不是校草。

你年薪5万,我最多当10万看,但绝对不可能当100万看。

男人只爱女人的青春和美貌么?

当然也不是。

大众之所以会留下这样的印象,是因为中国绝大多数男人确实以貌取人,只要青春和美貌的女人。

古人云,娶妻娶贤,纳妾纳色。

但今天的中国男人只看色,其他一概不管,严重违背了祖训。

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青春和美貌。

而在于前几十年里,中国绝大多数女人结婚时都是两手空空来的,或者是象征性的嫁妆,其他一切都由男方准备。

这已经形成了社会惯例和文化。

既然20岁的女人和30岁的女人,都要求由男人来准备一切,女人只负责消费,在财富方面两者根本拉不开差距。

那男人自然选择青春和貌美的女人。

就好像在财富差距拉不开的大学时代,女生只选择帅气的男生一样。

但是当财富差距被拉开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

如果男女的年收入都在几十万这种级别,组建新家庭时,男方父母出了几千万,而女方父母也出了几千万。

假设女方智商一样,那么脑子有坑的男人才会选择年轻貌美但一无所有的贫家女孩。

谁都想依靠婚姻阶级跃迁,谁都不想因为婚姻而阶级掉落。

女人不想,男人也不想。

古代为什么娶妻娶贤?

因为古代正妻过门,带的是十里红妆,以及娘家背后的庞大关系网,就算不漂亮又怎么样。

喜欢漂亮的,你可以纳妾纳色,但她永远是妾。

如果女方财富过大,那男方对青春和美貌的要求,会无止尽的降低。

1986年,《西游记》在央视播出后,万人空巷,好评如潮,唐僧的扮演者迟重瑞,一夜之间成为了中国女性的梦中情人,当时的第一小鲜肉。

![]()然后,他被当时的中国女首富看上了。80年代,依靠外貌实现阶级跃迁的可不全是女明星,男明星也有,迟重瑞绝对算一个。1990年,英俊潇洒的迟重瑞和比自己年长11岁,离过婚,带着三个孩子的陈丽华女士结婚。陈丽华在外貌和青春方面一无所有,但她却有一个亿,80年代末的一个亿。所以陈丽华和迟重瑞的婚姻很稳定,双方到今天已经恩爱了30年了,彼此相敬如宾。 ![]()陈丽华用30年的时间证明,女人不依靠青春和美貌,也可以和男人恩爱一生,哪怕是男明星也不例外。只要你愿意出钱即可。以前,女明星嫁入豪门很简单的。但现在,女明星嫁入豪门太难了。最大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富一代们已经老了,富二代们长大了。但富二代并不全是男的,还有一半是女的。**女富二代,也要嫁人啊。很多女富二代,不仅年轻,而且知书达理,教育背景优良。在这个基础上,她爹还愿意给十里红妆。更可怕的是,很多女富二代本身外貌底子就不丑,还精通化妆术,微整形也舍得花钱,虽然不如大明星,但绝对称得上漂亮和耐看。男富二代们,只要不傻就知道怎么选。富人们的后代,男女比基本是1比1。这表示除非有一个女富二代愿意下嫁给贫穷男性,或者终身不嫁,否则就不会出现男富二代的坑位给贫穷女性捡漏。这就是为什么近些年嫁入豪门越来越难的原因。王思聪过于注重美貌,找了很多绝美的女朋友,但他绝不会娶其中任何一人。同时,他也失去了娶到同圈层富二代正妻的机会。看似这么玩很潇洒,但其实代价很大的。有人说不对啊,很多漂亮但没钱的女孩子,谈恋爱无往而不利啊,很多有钱的富二代都愿意和她们谈恋爱。确实可以谈恋爱,运气好她甚至可以和王思聪谈恋爱。但结婚免谈。在短期择偶行为中,如果只考虑谈恋爱而不考虑结婚,那双方的财富其实是无意义的,此时美貌的价值极高,因为大家只看美貌。不仅是男人,女人一样。如果女人只打算玩一下,享受一下,而不打算结婚,那她对有钱男人也不感兴趣,只考虑和帅哥恋爱。同理,如果男人不打算结婚,那他对女性的财富和背景就会毫无要求,只看青春和美貌。当长期择偶的时候,也就是奔着结婚那种,男人就会突然变得极度理性,会考虑很多因素。毕竟美这东西,是一个主观评价,没办法客观量化,美到一定程度意义就不大了。就好像两副名画一样,萝卜青菜各有所好,你很难说谁更好。而且美这种东西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时间长了会看腻。再用男明星举个例子。当我们谈论流量小鲜肉的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颜值即正义”。谁好看,谁有理。因为这些流量小鲜肉的演技不行啊,唯一能提供给观众的价值就是颜值,那自然以颜值论英雄了。没演技还没颜值,哪里配当粉丝的爱豆。但是当这事轮到葛优葛大爷头上的时候,“颜值即正义”这个定律突然就失效了。葛大爷之所以被称之为葛大爷,是因为他长的真的很像一个老大爷。 ![]()![]怎么看,葛大爷都和小鲜肉挂不上钩。但颜值不够,并不影响观众对葛优的喜爱,因为葛优是内地最知名的喜剧演员。葛优能提供给观众的,不止是颜值,还有演技和作品,送给了观众大量的欢乐。所以葛优不依靠颜值,也有正义。女人爱不爱男人的颜值,有多爱,在什么条件下爱,通过小鲜肉和葛优的例子,可以直观了当的看出来。如果有两个亿万富翁给你选,一个40岁,很丑,一个20岁,很帅。脑子没问题的女性,都会选择帅的那个。甚至身家少一半,都可以考虑接受。这就是美貌的增幅器作用,对你价值的增幅高达一倍。你基数越高,增幅的力量越夸张。**但如果没有基数,就盲目迷信美貌的力量,那只能是缘木求鱼。嫁给富豪是不可能的,吸引一堆狂蜂浪蝶玩短期恋爱倒是没问题。中国目前的社会,基本只以财富和地位来衡量男性的价值,基本只以年轻和貌美来衡量女性的价值。这很不正常,别说外国,就算古代的中国也不是这样的。古代中国,男人是不是帅,是不是年轻,一样很重要,女性的娘家有没有财富和地位,也一样很重要。现代中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异常情况,那是因为没办法。大部分的女性,选择很有限。男性富一代都很老,而男性富二代还没到婚配年龄。在有钱的前提下,没有年轻帅气的男人,都蛮老,甚至又老又帅的都不多。所以女性没得选,年轻帅气又多金的男人只存在于玛丽苏小说里。前几十年基本都是这样,直到最近几年才好了一点,毕竟富二代群体都进入婚配年龄段了。而对于大部分的男性而言,选择其实也非常有限。女性富一代实在是太罕见了,别说赚几亿几十亿,就算是凭自己赚到几千万的金领女性都很少。绝大多数女性拿出来组建家庭的资产,只有几十万,几万,乃至于零甚至是负值的案例都比比皆是。不是男人不想找那些不年轻不貌美但有钱的女人,而是这样的女人太少了,少到你根本找不到。男人想娶这样的女人,比女人想嫁入豪门,要难一百倍。相信我,梦想吃软饭的男人数量远远超过你的想象,只不过他们吃不到而已,被迫自力更生。不过在都没有钱的前提下,男人只能以年轻和美貌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最近几年,我们有一种明显的感觉。女人越来越重视赚钱能力了,而男人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外表和形象了。中年油腻男这种吐槽词汇,就是这几年的中国女性发明的。这不是偶然,是历史的必然,而且以后这种现象一定会越来越普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财富大爆炸,婚配的男女双方对家境的要求非常低。反正父辈都没钱,父母一辈子积累的财富,夫妻两个人可能几年就赚出来了。家境好不好不重要,对象能不能赚钱才重要。这种无视家境的婚恋环境,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很罕见。但数十年的财富积累后,现在的中国人已经越来越重视家境了。父母数十年积累的财富,凭什么就一定要被后辈用几年时间就碾压呢。这样的后辈肯定有,但绝对不多。绝大多数年轻人的年薪,在父母积累一辈子的资产面前,微不足道。和平大发展的时间越久,财富差距就越大。但恰好因为独生子女政策,很多中国人的家庭,生的是独生女。这就导致现在中国有很多女性,婚前就配置了房产。对于这种自带一套房组建新家庭的独生女,哪怕另一半知道这种婚前房产永远和自己没有关系,也不影响给她大大加分,因为未来男性肩负的生活压力减轻了太多太多。丑一点,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但这些婚前就有房产的女性,想上嫁也是非常困难的,根本找不到那么多男性,基本只能在同圈层里找,也就是门当户对。既然是门当户对,男性在财富上没有优势,那女性的其他要求就多了。帅不帅,很重要。事实上,美貌的效果,差不多等于是学历。同样是北大毕业,偏僻山区里的孩子拿着北大毕业证,和赌王的孩子拿着北大毕业证,人生的加持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其实加持的幅度比例应该是一致的,但大家的基数不一样。虽然都可以让你的人生翻个倍,但有可能别人的起点比你高了一百倍。美貌这东西,效果也差不多,同样是人生增幅器。学历,只是一个敲门砖,参加工作后基本没什么用。而美貌,也是一个敲门砖,建立完良好的第一印象后,也没什么用。真正能够逆天改命的,是能力和智慧。北大毕业证最多让你的人生翻个倍,美貌也最多让你的人生翻个倍。这些东西都是外在的,很好观测。而能力和智慧,虽然不好观测,但最强大,因为这东西有可能让你的人生翻几百倍。哪怕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明星嫁豪门最容易的时代,能嫁入豪门的女明星也都是聪明绝顶的人,情商非常高,单纯好看的花瓶,是根本嫁不进豪门的。因为美貌的人,远远大于有钱的人,哪怕以前也是。中国的女性,过于迷恋美貌的力量。而中国的男性,过于迷恋财富的力量。这些人以后都会吃大亏。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中国和上世纪的中国会截然不同,整个社会的财富背景和运转逻辑都不一样。而过于迷恋美貌,宁可借消费贷都要去整形,想以此翻身改命的女性,会比过于迷恋财富的男性吃亏更大。大家一定要牢牢的记住,美貌只是增幅器,增幅多少是要看基数的。男人赚到自己能力极限的财富之后,当发觉自己财富增速减缓时,多健下身,注意下自己的身材和外表。女人在力所能及的消费水平下购置化妆品和整容服务之后,多提升自己的内在,扩大自己的财富基数。这样,才是人生收益最大化的选择。长得漂亮只是优势,活得漂亮才是本事。**希望你们的未来,能因此文过的更顺畅一点。**

绝大多数夫妻,本都可以白头偕老 | 民珍婚姻观

每一对夫妻,在宣誓结婚的那一刻,我相信他们都是真心希望自己能和对方白头偕老的。但有很多人,并没有走到最后。什么样的婚姻才能走到最后,什么样的婚姻不能?今天,我就和大家谈一谈婚姻的本质。你想知道怎么才能白头偕老,那就首先要搞明白你为什么要结婚。单身不香么?单身你想干嘛就干嘛,想结识多少异性就结识多少异性,不违法也不违道德。但结了婚,你受到的限制就太大了,方方面面都受到限制。同样的事放王思聪身上叫风流倜傥,放已婚人士身上叫十恶不赦,区别就是你领没领那张结婚证。既然结婚后会损失这么多自由,那为什么人们还要结婚?因为结婚会让你更幸福,所以你自愿放弃了一部分自由。如果你结婚只是为了性,或者“找个人陪陪自己”,那你离婚是早晚的事。因为人性就是喜新厌旧的,无论男女都是,而一时的寂寞更不构成结婚的理由。陪完了,就该撵走了。能白头偕老的夫妻,在人生路上必然是互相扶持,相濡以沫。说的有点虚,谈几个好理解的例子吧。先谈谈什么样的穷人可以白头偕老,再谈谈什么样的富人可以白头偕老。离婚率最低的穷人夫妻是什么样的?在现代,离婚率最低的夫妻,是小区门口的夫妻店。夫妻小俩口开个包子铺,男的蒸包子女的卖包子,男的和面女的拎水,男的去城郊批发市场大包小包进货,女的在店里看家。夫妻俩一起经营这个小店铺,谁都离不开谁,别说离婚,哪怕有一人生病出了意外,整个小家庭的生活水平都会断崖式崩塌。这怎么出轨?夫妻俩人只要智商正常,都会选择相濡以沫,白头偕老。穷是穷了点,但真的是情比金坚。古代的穷人是怎么白头偕老的。男的出门种地,重体力劳动,每天累死累活。但那些收入仅仅只够家庭糊口而已。要想生活的好一点,女的要在家织布,补贴一点家用。虽然看起来织布没有种地累,但女的还要带家里的N个娃娃,还要负责照顾,还要负责做饭,一样是累的要死要活。这就是古代穷人典型的男耕女织的家庭模式。如果男的出了意外不在了,整个家庭会瞬间陷入赤贫,孤儿寡母的日子极其难过,能讨几口饭吃把孩子养大已实属不易。但如果女的出了意外不在了,整个家庭也会瞬间崩塌,家里的几个孩子谁带?家里的饭谁做?如果把家里照顾好了,那外面的地谁种?孤儿寡母很难生活,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带大的鳏夫,也很痛苦。合则两利,分则两害,所以夫妻二人必须情比金坚,必须白头偕老。下面谈谈富人白头偕老的理由是什么。现代的中国没有真正的富人阶层,出现了极大的断代,新生的富人阶层尚未形成自己的婚恋观,所以我就以古代富人举例子。古代正妻的地位为什么那么高,为什么小妾哪怕貌美如花也不可能挑战正妻的地位?首先,古代富家公子下聘,确实要花费千金才能娶来富家小姐,但富家小姐出阁时,一样会带来十里红妆。这笔巨大的财富,是正妻地位的初步奠基石,也是两家结盟的标志,证明正妻背后的势力,关键时刻是可以做夫家后盾的。然后,就是男主外女主内。女主内指的是带孩子做饭么?不,古代富人正妻不需要带孩子,也不需要做饭,那些都是佣人做。但古代富人之家,动辄百余口人,其中八九十都是下人。一位老爷,一位正妻,三四个小妾,七八个公子小姐,可能还有一两位健在的高堂,这些都要下人。红楼梦里贾母一个人,就得八位侍女伺候,整个贾府得多少人?这么多下人,都是需要正妻管理的,包括几个小妾也得收拾敲打。你管过百人级别的公司么?古代所谓的女主内,指的就是这种程度的管理,要平衡好府内各色人马的关系,要让下人的运转井井有条,这比当一家百人公司的CEO难多了。平时,正妻还得去结交其他大府上的正妻,走夫人路线,当家里老爷生意或官场上的助力。很多权贵之女,从小就跟着嫡母耳濡目染这些,驾轻就熟。但很多小妾,出身贫寒,除了美貌什么都没有,更不可能懂这些复杂的知识。拿什么和正妻斗啊,美色这东西五年八年的也就没了,家里的老爷只要脑袋没毛病都知道怎么选。古人云,娶妻娶贤,纳妾纳色,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所谓的贤,指的就是贤内助。真正出身名门的正妻,对丈夫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在古代重男轻女的社会背景下,权贵男性占尽优势,但这样级别的正妻,那也不是想娶就能娶得到的,极其稀缺。所以虽然古代的宗族礼法对女性的限制很大,但权贵们的女儿,依然稳稳的掌控着一家之母的地位。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品出味道了。无论古今,无论男女,支撑双方相濡以沫五六十年走到白头偕老这一步的,绝对不是美貌和性,而是互相扶持,互相需要。夫妻二人,必须要有一个共同且明确的人性目标,这个目标他们靠自己的力量都无法实现,迫切的需要彼此,才有可能走到最后。否则,等双方对彼此肉体厌倦的时候,稍微吵几架,就离婚了。什么样的婚姻模式最危险?男的有自己的独立工作,自己赚自己花。女的有自己的独立工作,自己赚自己花。然后如果再丁克。早点离婚吧,离婚的时候你们双方都会发自内心的如释重负,感叹到终于自由了,单身万岁。这样的家庭只有一种情况可以维持的下去,那就是男女双方有一个共同的伟大理想,非常艺术和梦幻的理想,彼此有灵魂上的共鸣,互相引为知己。这概率比彩票还低,而且哪天你爱好换了,双方马上就不是知己了。所以中产工薪阶层的离婚率是最高的,因为对彼此的依赖度最弱。你不需要我,我也不需要你,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吊死在一棵树上,放过彼此不好么。**中产阶层想要维系婚姻到白头偕老,必须要找到一个彼此互相需要的点,这个点就是你们婚姻的核心,没有这个点,婚姻早晚完蛋。夫妻一起打拼,在生活的重压下苦苦支撑,彼此依偎取暖,这是最稳定的婚姻模式。但对于很多上班的工薪族来说,这个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如果你们家找不到那个彼此需要的点,那就必须考虑最原始的婚姻家庭模式了。没错,就是孩子,同时拥有你们俩人血脉的孩子。养孩子越难,家庭就越稳固。没有孩子的时候,离婚了自然可以当一个单身贵族,但如果你想把孩子带大带好,那绝对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任务。此时,你们的人生就有了共同奋斗的目标,你们俩缺了一个都不行。此处拒绝女拳警告,我只是说孩子存在的客观意义,没说其他的。当然,这里还有个漏洞,就是夫妻双方都必须想倾尽全力的去养孩子,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否则这个共同的人生目标依然不存在。如果夫妻中有一方压根不在乎孩子的死活,那有孩子也没用。所以如果你是中产阶级,那么你在筛选人生另一半的时候,有没有奋斗心,脾气好不好这些东西,其实都是次要的。你最应该关注的,是对方对小孩子的态度,是不是喜欢小孩,未来的人生计划中是怎么规划安排小孩的,有没有为了小孩努力奋斗一生的打算。另外,在生育孩子后,夫妻双方都要轮流承担照顾孩子的任务,在金钱和抚育上平分责任,绝不能单独由一方出力。这样的婚姻,也很稳固。而那些觉得小孩是累赘和负担,只希望自己开开心心活一辈子的,极端一点直接丁克的。这种生活方式不是不可以,但如果你和这样的人结为夫妻,走不到最后的概率极大。毕竟,家花永远没有野花香。你们俩毫无共同的人生目标,也各自生活的都很好,没有携手共走人生路的必要性。那何必要牺牲自由,受到婚姻的约束呢。同床异梦,是必然的结果。超等婚姻:双方有共同的人生理念,且这个人生理念自己无法完成,必须和知己一起完成,在灵魂上互相共鸣。案例:这种人基本只存在于小说中,我没见过。第一等的婚姻:双方有共同的人生事业,且这个事业无法自己完成,必须和对象一起完成,彼此扶持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水平更好,离开对方生活水平会迅速掉落。案例:街头夫妻店、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此类婚姻白首偕老的概率非常大,有没有孩子都会很恩爱。第二等的婚姻:双方有各自的事业,但拥有共同的生活目标,就是养育后代,双方都无力独自承担抚养孩子的任务。案例:这是最常见的夫妻家庭模式,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白首偕老的概率也非常大,但存在少量家庭纯粹为了孩子而维系婚姻的情况。第三等的婚姻:夫妻A方依赖于B方,失去B方则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但B方并不依赖于A方,A也不能给与B任何帮助。案例:夫妻一方飞黄腾达,远远脱离了原有阶级,而另一方未能跟上时通常会变成这样的婚姻模式,A不管怎么做都很难保住婚姻,离婚概率极大,唯一选择是忍气吞声,只求名分,留一个名存实亡的婚姻。第四等的婚姻:双方无任何共同生活目标,生活独立,不需要对方的协作,结婚仅为了“找个人陪下自己”。案例:怕被喷,不提了,不过这是双方自我感觉最良好,但地雷程度最大的婚姻模式,夫妻双方通常还算是社会精英。不管你是男是女,不管你已婚未婚,了解以上婚姻的本质,对你拥有一个更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都是有极大帮助和指导意义的。千万不要被外面那些毒鸡汤所迷惑,看似正确实则害人,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我希望看到此文的所有人,都能白头偕老。**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每天都和民珍一起增长新知识

提升自己最快的方式是什么?

这是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我们复刻了它

农历,老祖宗为种粮发明的高科技

现在中国的科技发达了,以至于很多人觉得农业没啥科技含量,又土又落后,至于农历(阴历)这东西更看不出有什么意义。

但如果抛开现代社会的大量高科技设备,不买上一本阴历的话,那你连种地养活自己的能力都没有。时光回到5000年前,一个老父亲在临终前握着他儿子的手,说:> 儿啊,明年开春暖和的时候一定记得播种子,大概天气暖和到穿冬衣会热的时候就差不多了。

然后第二年倒春寒了,穿冬衣会热的时间推迟了一个月,然后这家的儿子播种时间也晚了一个月,然后顺利的带着全家人饿死在了当年冬天。你目睹这一惨剧后,认为一定要把每种作物的最佳播种时间用一种靠谱的方式传承下去,确保自家的后代不会因为延误播种而饿死。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如此,对一个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农作物的生长依赖太阳,而太阳的运行规律是恒定的,不会等人类一分一秒,因此农作物每年的最佳播种时间就那么几天,错过就会减产。中国古代大多数时间的粮食都是高度紧缺平衡的,有大量粮食剩余的时间段很少,大多数时候的粮食只是刚好够吃而已,一个国家的局部地区粮食减产了5%,那其他地区支援下凑合凑合还能过,要是整个国家的粮食都减产了5%,那基本就是天下大乱改朝换代的结局了。但对于农作物来说,延误播种时间十天半个月很容易,一眨眼就过去了,对应的减产量远远超过5%,能减产20%~30%乃至于更多。因此每年让所有人都在最佳时间点播下种子,是全村的头等大事,也是一个国家最操心的事情。在最佳时间播种这件事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非常难,因为很难标定时间,让全国所有村庄的那些文化教育不够的村民们都能精确的知道每天是几月几日,最适合做什么,这个非常难。去掉现代的手机和日历农历等,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天文记录的村庄根本没有能力去做到“不误农时”这么简单的事情。**要标定时间,就要给时间找一个参照物,有且仅有的参照物只有两个,那就是我们人类头顶上的太阳和月亮。**以太阳的日出日落为基准单位进行时间计算的历法,称之为阳历,因为太阳为阳。以月亮的一个盈亏周期为基准单位进行时间计算的历法,称之为阴历,因为月亮为阴。人类所有国家研发的历法要么是阳历要么是阴历,没有例外,均以日月为参照物。因为农作物生长依赖于太阳,日出日落四季分明,以阳历日期作为农作物的种植时间点参照最为准确,所以人类所有文明均不同程度的研发出了阳历。但阳历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传播困难,每天的日出日落都差不多,而一年有足足365天,远远超过普通人的记忆长度,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天文记录那根本记不清楚今年已经过了多少天。对于一个普通村庄的村民来说,你以阳历编成历法,这对他来说没有意义,真使用起来误差大到无法接受,太容易记错了,那是真的分分钟播种日期会错开十天半个月。但阴历就不一样了,阴历是以月亮为参照物,月亮从满月到再次满月的朔望周期被定义为一个月,形成了阴历的基础单位“月”。

![]()月亮在一个月内的月相是在时时刻刻变化的,抬头看一眼月亮就会知道今天大概是本月上旬还是中旬还是下旬,非常简单易懂,而且一年的记忆周期从365天变成了12~13个月,这个就好记多了,也很难记错,毕竟在365天里记错七八天很正常,但在12个月里记偏了整整一个月那还是很难的。中国农村的老人代代都口口相传一句谚语,那就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想告诉后代子孙们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而是因为满月时间基本都在阴历的15号或16号,概率大约各一半,把这句话口口相传是让后代子孙们凭这个窍门准确的记住阴历的时间点,每次看到满月就知道到15~16号了,如果自己记忆的时间和这个不对,那可以立刻进行修偏。因为阴历可以凭借月亮的月相变化让普天之下的农民时时刻刻的进行修偏,而阳历一旦记错想要修偏就困难的多,所以阴历比阳历天然更适合推广,天然更适合辅助天下的农民进行农作物种植。在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中,中国的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已有1万年历史的稻米碳化残骸,上面有明显的人工栽培迹象,是目前世界上全人类最早的稻作农业证据之一。这说明我们中国的老祖宗在至少1万年前,就已经在开始人工栽培农作物,就已经进入了农业时代。自进入农业时代开始,中国的老祖宗就在不断钻研种植农作物的窍门,对能够明确标定时间的天文历法的需求也就越加迫切。历朝历代建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颁布自己的历法,早在秦汉之间就已经出现了商朝的殷历、周朝的周历等历法,唐代改名大衍历,元代改名授时历,明代改名大统历,清代改名时宪历,新中国改名农历等。但不管历朝历代怎么改名字,中国大量农村一直都把历法称之为“夏历”,代代口口相传,数千年来从未改过称呼,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农村依然有大量的老人把农历称之为夏历,还是不改口。因此考古学家断定中国历史上必定存在过一个夏朝,而且是中国天文历法的创始朝代,中国首个真正的农耕王朝,中华文明的起源。虽然夏朝在中国的史料上找不到明确记载,也迟迟未能考古挖掘出古物作为证据,但夏朝存在过的文化痕迹非常非常多,中国大量村庄的无数老人在夏朝灭亡后数千年的时间里无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怎么改历法的名称,依然坚持把历法统称为夏历,就是夏朝存在过的证据之一。因此中国的首部天文历法为夏历,颁布于公元前2070年。夏历以阴历为主,但并不是纯粹的阴历,也合并了阳历,属于阴阳合历。这世界上的国家要么以阳历为主,比如欧洲地区,只看太阳运转。要么以阴历为主,比如说伊斯兰文明,只盯着月亮圆缺。阳历的缺点我已经说过了,但阴历也有缺点,因为月亮圆缺12个轮回并不等于1年。事实上月亮圆缺一次的周期平均为29.5天,循环12次为354天,而一个太阳年为365.2422天,双方不仅有差距而且差距巨大。纯粹的阴历计数简单,推广方便,但也很麻烦,因为这样搞每年最适合农作物种植的时间点都得变,而且每年都要变十几天,对农民记忆农时来说造成了极大困扰。至今都在使用纯阴历的伊斯兰历,其斋月可能在一年里的任何一个月,可以是夏季也可以是冬季,每年都不一样,万一斋月撞上了需要播种收获的农忙时节就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月亮的运行周期和太阳并不是精准匹配的。中国的老祖宗在数百上千年的观察里,统计了大量的日月运行数据,发现了其中的不匹配现象。农作物生长依赖于太阳,但计数和推广的便利依赖于月亮。因此中国的历法从夏历开始就走的是阴阳合历的路子,创造出了古代人类最复杂的历法。夏历的基础是阴历,但融入了阳历。早在公元前2697年,中国的黄帝就发明了天干地支用于阳历的纪历基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交叉组合成了我们中华文明的纪历基础,亦即干支纪年法。![]()我们今天的十二生肖对应的就是十二地支,在全国推广这个主要是为了方便国民们通过回忆生肖年来回忆某件事发生在哪一年。再加上十天干,各取一不同的字就组成了干支纪年,60年为一个循环,称之为一甲子。通过历代皇帝年号+干支纪年,我们可以轻易精准锁定某个事件到底发生在哪一年,比如说光绪甲午年爆发的战争,比如说村里老人说某事件发生在康熙年间的第二个蛇年。这种干支纪年法贯穿中华文明史,以太阳运转周期为一年作为基准,故属阳历范畴。夏历在这种太阳历法的基础上加上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然后和阴历进行了强行合并。为解决太阳和月亮运转周期不匹配的问题,夏历创造性的发明了“闰月”这种办法。太阳运转一年是365.25天,因此如今世界通行的阳历也闰,但只是每4年闰一天而已。夏历的这种闰,是因为阴历每年都会和阳历差12.25天,所以是直接闰一个月,每隔2年多就强行插进去一个月,因此夏历的闰月年有13个月。阴历(农历)如今的闰月规则采用的是十九年七闰法,也就是每19年插入7个闰月,使农历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年(约365.25天)。夏历采用阴阳合历后,对农业种植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指导帮助作用,广大农村的农民不需要有太高的天文知识,只要采用夏历,再知道某类种子的最佳播种时间比如说是4月中旬等,那以后每年夏历的4月中旬按期播种即可,夏历把农时误差约束到了可接受的范围,同时拥有阴历的易传播易计算特性。因为历法对农业对国家那无以伦比的重要性,历朝历代都会为历法专门设一个职位,而且等级很高,直通天子。周朝的时候,这个职位叫太史。汉朝的时候,这个职位叫太史令。唐朝的时候,这个职位叫司天台。宋朝的时候,这个职位叫司天监。元朝的时候,这个职位叫回回司天监。明朝和清朝的时候,这个职位叫钦天监。很多人都觉得钦天监和司天监是帮皇帝算命的,这是拜现在很多无脑小说和电视剧的影响,但实际上古代王朝设置这个职位是为了不断的精算历法,修正历法,并时时刻刻观察记录日月运行规律,以寻找能对国之根基也就是农业生产有帮助的办法。农历,是夏朝开始老祖宗为种粮发明的高科技,后世的提升空间已经不大,但哪怕是能帮助国家提升1%的粮食产量,设置这个职位都很值。殷商时期,夏历被改名为殷历。周朝时期,殷历被改名为周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阳历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对应太阳的运行周期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此规则沿用至今,已经融入到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汉武帝时期,中国天文学家落下闳系统性的整合了二十四节气,并将整合了二十四节气的阳历融合进了阴历,明确了各谷物种植农时对应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关系,并大幅度的提升了历法精度,将历法精确测算为回归年长度为 365.2502日(与现代值365.2422日误差极小)。。这个全新的历法于公元前104年颁布,被汉武帝命名为《太初历》,取阴阳合一是为太初之意,以此历法取代了秦朝颁布的颛顼历。《太初历》颁布后,成了后世历法乃至于今日历法的范本和基础。但中国的天文学家并没有因此停止脚步,为了精修历法不断的钻研,不断的完善,试图再次提升历法的精度。但《太初历》已经达到了当时人类的极限,已经没办法再完善,若想再次精进,必须要在工具上取得突破。东汉时期,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浑天仪,此工具的唯一作用就是通过天体模型演示星象变化,提升天文观测精度,辅助历法修订。虽然张衡并没有再次提升历法精度,但他创造出了精度更高的观测工具,因此被列入了史书。南北朝时期,天文学家及数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算到了小数点后7位,这一纪录保持近千年,并提出“祖率”(密率:355/113,约率:22/7),简化了π的应用。与儿子祖暅共同完成《缀术》(已失传),提出“祖暅原理”(体积计算法则)。在发明这一系列的数学高科技后,祖冲之终于拥有了再次精进历法的能力。公元510年,祖冲之研发出了《大明历》,引入“岁差”(地球自转轴长期缓慢偏移)概念,修正历法长期误差,将回归年长度测定为365.2428日,和如今天文学家计算的数值仅差距46秒,改进闰周(391年置144闰月),提高历法精度,让古中国的农业种植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精度的农时计算。到了唐代,僧一行在唐政府的支持下在全国布设了数十个司天台(天文站),在北至蒙古、南至越南的超大空间尺度上实测了子午线长度,提高了历法地理适用性,并完善了日月食的预测,科学解释了这一天文现象,减少了农业生产受到的禁忌干扰。公元727年,僧一行修订出了《大衍历》,将中国历法再次提升了一个高度。元朝的郭守敬,发明出了简仪(简化浑仪,提高观测精度)、高表(测量日影长度)、仰仪(观测太阳位置)等。同时他还废除了复杂积年算法,提出“三次内插法”和“球面三角公式”,革新历算数学工具,将回归年长度精算至365.2425日,再次提升历法精度,比西方达到这一计算精度早了300年,郭守敬还在全国设立27个观测站,开展大规模天文测量,测定了黄赤交角。公元1281年,郭守敬主导制定了《授时历》。1645年,明朝时期,汤若望、徐光启合编出《时宪历》,引入西方天文学,将中国的传统历法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相融合,按太阳黄道均分了二十四节气,进一步优化了农时安排。195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接管农历编算,采用现代天文数据计算月亮的朔望与节气,发布《中国天文年历》。1968年元旦,《人民日报》第一次使用“农历”的称呼,1970年新中国的历法被官方正式命名为农历,并沿用至今,民间习惯性的叫法仍然为阴历、夏历、皇历等。除了新中国,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朝历代均为农业社会,国家的一切都是为了农业生产服务的,而历法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无可比拟,并且每年都需要更新历书,因此历朝历代对于历书的颁布都有严格要求,必须皇帝本人亲自审定并批准后才可以开印然后分发到全国各地,因此除阴历和夏历外第三常用的称呼就是皇历有了历法之后,农业种植从一头雾水变得简单易操作。官方制定了很多俚语传唱全国,让老百姓牢牢记住,比如说“谷雨栽秧”,比如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等,然后把每年的历法都印刷好,送到了每个村甚至每家每户。2024年的谷雨,那就是农历三月十一日。2025年的谷雨,那就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到了这一天你就栽秧就行了,保证丰收,不需要理解太多天文知识,国家已经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把所有的农时全部精算过了,这一天栽秧就是最优解,对着最新一年的历法时间无脑种地就行了。那么2025年的谷雨,也就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到底是哪一天,就算买了最新一年的历法放家里,但要是忘了日期怎么办?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历朝历代都想了很多办法,二十四节气并不是每个节气都适合种农作物的,还要这么分,很大一个程度就是划分多个节点,来帮助农民迅速在历法中定位今天所处的日期。然后还在农闲时制定了多个庆祝节日,这些节日的作用第一个是庆祝,第二个就是帮助农民锁定农时日期。比如说除夕夜,比如说元宵节,在这些日期庆祝首先是因为冬季是农闲里的农闲,没法干活,土地邦邦硬,一锄头下去火花四溅,还天寒地冻容易造成民夫死伤,基本啥活都干不了,所以干脆全民休息。而且古代粮食保存困难,没有恒温恒湿的现代化粮仓,就一个陶瓷缸放屋里就当粮仓了,虫噬鼠咬渗水发霉,储存一年以上就开始大量损耗,基本很难储存到2年,大部分时候都是一年一换,所以如果有多的粮食还不如在除夕和元宵节开心吃一把。但官方设置这种庆祝节日可不止是为了庆祝,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农时。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月圆之时,全天下都在庆祝,就算你家里不庆祝也会知道别人家在庆祝。也许你稀里糊涂不记得日期,但元宵节总记得吧。元宵节之后的第二个月圆之时,就是二月十五。第三个月圆之时,就是三月十五,再过几天就是谷雨了,然后你就去插秧,这个好记吧。就算这样,国家还是怕老百姓忘了农时,于是特地在历法里把清明节定的和谷雨很接近。2025年的农历3月初7为清明节,国家要求所有人在这一天都要去祭拜先祖,否则不孝。其实哪天定清明都可以的,为啥非要定这一天?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一天靠近重要农时点。首先就是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然后就是清明的下一个节气就是谷雨,这两个节气都是依据太阳周期制定出来的,是直接匹配农时的。因此只要到了清明节,你家就可以开始准备对水稻进行插秧了,这是在提醒你这个全年最重要的农时点。而春小麦的种植也在农历3月下旬,和水稻插秧时间差不多。二十四节气对应大量的农作物种植,不同的农作物的最佳时间都不一样,但主粮是国家最重视的,老百姓把主粮种好的优先级是最高的,别的农时都可以误但主粮绝对不能误。至于越冬的冬小麦,其播种时间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国家让很多农民这句谚语从小听到大就是让他们牢牢记住冬小麦的播种时间,专门给了3个节气反复提醒他们别忘了。虽然已经提醒的很到位,但还有农民忘了农时怎么办?冬小麦要越冬,对种植时间的要求没有那么苛刻,俗话说“秋分前十天不早,秋分后十天不晚。”对比其他农作物来说要求宽松太多了。但国家还是怕有人忘了,于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月圆之夜,都被定为中秋佳节,全国一起赏月、玩花灯,吃喝玩乐,全家欢乐游。因为白露、秋分、寒露这三个太阳节气,虽然每年在阴历的时间都不一样,但每年都会在中秋节附近。所以当全国开始欢度中秋节的时候,那就是在提醒你要开始种冬小麦了,过完中秋节最好去看看农历到哪了,然后抓紧时间把冬小麦种了,基本已经不剩太多时间了。这是最后的提醒,简单粗暴但很有效。中国成为农业时代的人类第一强国,不是侥幸,而是必然,中国这种阴阳调和的历法在农业时代是显著优于欧洲文明纯阳历和伊斯兰文明纯阴历的,除了编纂计算过于复杂没有任何缺点。在农历的帮助下,我们的先祖数千年来每年都精准的播种和收获,养活了一代代的子孙后辈,最终才有了我们,才有了我们建设新中国的机会。如今我们的新中国科技高度发达,精准定位每天的时间轻而易举,各种农时信息也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易获得,似乎种地很是简单老土。但是我们并不能忘了农历在古代是实打实的高科技,不能忘了先辈们为了精修中国历法数千年来持续付出的努力。**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作者:远方青木(公号ID:YFqingmu )

8倍帧率提升!NVIDIA宣布最强大力水手DLSS 4登陆75款游戏:RTX 50全系支持

0 条评论 未分类 无标签 民珍电脑维修

快科技1月17日消息,CES 2025期间,NVIDIA正式推出第四代"大力水手"——DLSS 4,首次引入了"多帧生成(Multi-Frame Generation)"技术,可利用AI可为每个渲染帧额外生成多达3帧,可以实现最高8倍帧率提升。

![]()

日前,NVIDIA方面宣布,DLSS 4已经登陆75款游戏和应用,并公布了详细支持列表,包括: 《心灵杀手2(Alan Wake 2)》《战神:诸神黄昏(God of War Ragnar?k)》《霍格沃茨之遗(Hogwarts Legacy)》《赛博朋克2077(Cyberpunk 2077)》《潜行者2:切尔诺贝利之心(STALKER 2:Heart of Chornobyl )》等大作。

据悉,RTX 50系列全系支持DLSS 4.对于RTX 5090、5080来说,DLSS 4算是锦上添花,但对未来推出的RTX 5060等入门卡来说,绝对是雪中送炭了。

尤其是那些在4K分辨率下想要特效全开,且打开光追的玩家来说,DLSS 4将受益匪浅。

![]()![]()

除了帧率大幅提升外,DLSS多帧生成技术还会与DLSS光线重建和DLSS超分辨率等其他技术协同工作。 光线重建技术可以根据生成的多帧更好地处理光线追踪效果,使光线效果更加逼真和自然;超分辨率技术则可以在多帧生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画面的分辨率和细节,确保在高帧率下画面质量也能保持较高水平。

DLSS 4还引入了图形行业首个Transformer模型实时应用。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DLSS超分辨率和光线重建模型,相比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来说,具备2倍的参数量和4倍的计算量。

在游戏场景中,能够提供更高的稳定性、更少的拖影、更高的细节和更强的抗锯齿能力,使画面更加清晰、流畅和逼真。

![]()

原文链接:https://news.mydrivers.com/1/1025/1025829.htm

帧率暴增8倍!NVIDIA揭秘DLSS进化背后:大型超算6年全天无休工作

0 条评论 未分类 无标签 民珍电脑维修

快科技1月19日消息,NVIDIA近日NVIDIA 揭开了DLSS使游戏帧率暴增的背后技术支持,一台专门用于持续改进DLSS技术的超级计算机。

NVIDIA应用深度学习研究副总裁Brian Catanzaro透露,数千个最新的GPU一直在全天候运行,分析和优化这项彻底改变了游戏图形的技术。

![]()

他解释说:"我们有一台大型超级计算机,配备了成千上万台我们最新最强大的GPU,它全年无休,每天24小时运行,不断改进DLSS,而且它已经这样做了六年。" 这台超级计算机的主要任务是分析DLSS中的如鬼影、闪烁或模糊等问题,并在数百款游戏中 进行优化。

DLSS 4的多帧生成功能由RTX 50系列和第五代Tensor Core支持,利用AI为每个渲染帧额外生成多达3帧。

通过对前后帧的分析,准确预测每一帧的变化,并利用 AI技术生成高质量图像,实现传统渲染8倍的性能提升。

DLSS 4还引入了图形行业首个Transformer模型实时应用,具备2倍的参数量和4倍的计算量,提供更高的稳定性、更少的拖影、更高的细节和更强的抗锯齿能力。

此外,DLSS 4引入了一种新的AI模型,速度提高了40%,显存占用减少了30%,比如在《战锤40K: 暗潮》中,这种方法将帧率提高了约10%,同时在4K分辨率设置下降低了400MB的显存占用。

![]()

原文链接:https://news.mydrivers.com/1/1026/1026119.htm